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干群“同频共振”打通“最后一公里”
9月24日,记者从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备受百姓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该项工程于年初启动,针对部分农转非小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德阳经开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改造小区的排污管道、车位、防雨设施等。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更好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辖区群众生活水平,破解园区企业发展困惑,德阳经开区全体干部走进社区,走进群众,走进企业,走进厂房,查问题、听意见、话家常,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内与群众“同频共振”。
民生事业共承担惠民行动覆盖两街道二十社区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始于一次“换位体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德阳经开区干部走进社区,换位体验农转非居民生活。干部们发现,这些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普遍存在屋顶防水材料和排污管道老化、道路破损等问题,直接影响辖区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通过改造,目前部分小区的排污管道、车位改造工程已竣工验收,小区环境大为改善,余下的工程也正在加紧进行。
通过“走基层”、“换位体验”、“双报到”、“双联双帮”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一批惠民行动,德阳经开区各级干部深入村(社区)、学校、医院走访共103人次,走访群众987户。对“走建惠”、“走基层”活动中征求到的民生和困难问题,及时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工作方案,增添工作措施,督促整改到位,截至目前,共解决民生问题113件、困难问题179件。
干部“沉”下去,民情“浮”上来。在走基层同时,德阳经开区充分利用书记信箱、市长信箱、“12345”为民服务平台、效能微博和“台账”工作法,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并形成考核机制,加强督促落实。截至8月,书记信箱共收到51封,市长信箱31封,“12345”便民热线89件,微博咨询、投诉18件,已全部及时办理回复到位。
为进一步方便辖区群众,德阳经开区还组建起“15分钟青年志愿服务圈”,建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长效机制。目前,经开区已经组建起固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提供文明劝导、心理咨询、义诊义检、扶贫帮困、文化娱乐、助老陪伴、便民家政等志愿服务。截至目前,“15分钟志愿服务圈”已为群众解忧解困230余次。
通过摸清群众诉求,德阳经开区对症下药,推出《德阳经开区特困居民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德阳经开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群众期盼关心的制度措施。此外,针对部分“农转非”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德阳经开区组织“农转非”居民就业培训300多人次,并开展了2次以“农转非”居民为重点的就业招聘会,3500余名“农转非”居民签订了意向性用工协议。
上半年,德阳经开区民生支出达3.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7%。
产业发展同呼吸领导干部点对点走进园区企业
上半年,德阳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3.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但数据显示,同期57户企业遭遇订单下降,占企业总数的48.3%,有83户企业开工率在70%左右……德阳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成金坦言,经开区工业经济正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德阳经开区出台《委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7位委领导沉到一线,分赴经开区45家企业,摸清压力下的企业“家底”,并与企业一道,寻找减产降速的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快速稳健的升级拓强之路,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德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振国告诉记者,领导干部下车间到工地看现场,找一线工人谈话,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为经开区接下来的科学研判和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0天走访,管委会领导们共收集到企业各类问题110余条,包括市场需求不足,市场开拓艰难,资金回收难,融资难、融资贵,一线工人和高级人才招聘难等。此外,管委会领导们还发现,仍有较大部分企业对当下经济形势持观望态度,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
解决问题的良药就是政企同心。在一场管委会和园区企业面对面的座谈会上,德阳经开区明确表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行业结构调整,政企双方必须合力攻坚、共同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德阳万达重型机械董事长、市机械商会会长陈勇表示,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企业复苏步伐有望加快。“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
政策跟着提振起来的信心而来,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和市政府出台《德阳市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促改革的三十一条措施》,德阳经开区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针对企业融资问题,经开区将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建立健全担保机制,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