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为官不为者失位
日前,四川省德阳市出台意见,梳理出十类领导干部“不作为”现象,对“十不为”者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不评优秀、岗位调整、免职等处理,防止领导干部抓工作不实不力不为现象,给进取意识不强的“守摊子”干部敲响警钟。怎样防治“为官不为”?我们邀请基层干部讨论。
刹不为之风 换无为之将
给“为官不为”画准像:有发展无思路、致富无良策,工作多年山河依旧;新官不理旧账,解决遗留问题不得力;得过且过,不树新目标、缺乏新动力;“为官不理政”,干工作松松垮垮、搞“副业”聚精会神;不愿走村入户,无车不出门、无餐不进村;凡事等文件、做事慢半拍;拈轻怕重,花拳绣腿,不愿吃苦出力;混日子图清闲,碰到难题往外推,遇到矛盾梭边边;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履职、履职不尽责;出工不出力,上班溜岗溜号,事难办人难找;说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忙忙碌碌、干起来稀稀松松;关键时刻缩头缩尾、危难时刻明哲保身;落实政策缩水走样,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等。
给“为官不为”开药方:对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进行通报批评;对执行力不强、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调整岗位;对因履职不到位导致重大失误、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的责令辞职或免职;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的进行责任追究。把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及时发现和大力选拔苦干实干、实绩突出的好干部,让有为者得升迁、不为者不过关,形成崇尚实干、大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四川省凉山州委组织部 唐伟)
“为官不为”是慢性腐败
雍正时期,直隶吴桥县令常三乐在例行考核中得到两条评语:“操守廉洁”,是个清官;“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对此,有人认为常三乐钱粮照收、社会治安也说得过去,挑不出大毛病来,提醒提醒算了。雍正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贪能误国,懒也误国。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
“为官不为”实质上是一种慢性腐败。毛泽东曾给“为官不为”者画像: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批评这是一种糊涂无用的官僚主义。“不作为”、“慢作为”,虽然不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乱作为”等表现形式那样张扬,但其危害丝毫也不能低估。“为官不为”必招来群众的不信、不满、不服,疏远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因为标准高了,就大肆抱怨;要求严了,就消极怠工。治理“为官不为”,要敢于亮剑,敢于动真碰硬,以果断查处的实际行动表明决心和态度。
(吉林省四平市委组织部 侯李明)
治“无为病”要下猛药
“为官不为”者虽然不像“贪官”那样可恨,但他们拿着人民的俸禄,花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却不为民办实事,工作上得过且过,事业上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和渎职行为,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觑。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认真履行职责,竭尽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谋利益、作贡献,这既是党员干部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衡量一个干部政绩优劣的基本标准。对那些“为官不为”者,要下猛药、出重拳,该警示要警示,该“下课”要“下课”,使那些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无所作为的干部混不下去。这样,才能增强“为官不为”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去懒向勤,去贪向廉、去虚向实、去浊向清,扑下身子想问题、干事业、抓落实。
(江苏省东台市职业能力考试培训中心 朱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