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302895

立足本职干在实处 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身在基层,干在一线,6位党组织书记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

www.gcdr.gov.cn (2014-07-01) 来源:四川日报

立足本职干在实处 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身在基层,干在一线,6位党组织书记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

    6月30日,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暨表彰优秀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大会在成都召开,15名优秀县(市、区)委书记、100名优秀乡镇(街道)党委(工委)书记、198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受到表彰。
    当天,6名分别来自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获奖代表上台发言,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精彩的发言激起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看他们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三变工作地点,实干激情依然
治县强县,县委书记该怎么干?

    ●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必须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必须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必须从严律己、带好队伍
    2002年11月起,我先后在筠连、屏山、翠屏3个县(区)任书记。刚到筠连时,面对煤田私挖乱采和复杂的利益格局,有人劝我,“过得去就行了”。但我顶着各种压力狠抓矿业秩序整顿,科学有序开发煤田,3年内煤炭产量从36万吨增长到307万吨。
    2006年到屏山时,面对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的“硬骨头”,县委一班人确定了“依法移民、政策移民、发展移民、感情移民”的思路,5年时间里,基本完成6万移民搬迁安置和“一城五镇”异地迁建,保证了电站如期蓄水发电。
    2011年到翠屏区,遇上旧城改造难题。我们迎难而上,不到1年完成6个旧城改造项目区的规划编制,和谐拆迁房屋21万多平方米,初步改善了城市面貌,创造了“敢想敢干、干就干快、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翠屏工作精神”。
    每到一县工作,我都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想方设法把蛋糕做大。
    在筠连县,我们确立了“绿色煤都”发展思路,苦干实干,GDP三年翻一番。在屏山县,我们一手抓工业园区建设,一手抓库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现了移民与脱贫共进、产业与城镇并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到翠屏区工作以来,我们创新图变,转型升级调结构,强力推动酒类食品、化纤纺织、装备制造、物流集散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翠屏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7位提至第6位,实现经济总量、质量双提升。
    多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我们真心为民,群众就会衷心拥护,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就更加牢固。
    在屏山移民中,我们立足于“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扶持农村移民发展生产,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初步实现了移民群众安居乐业,没有发生一起影响稳定的移民群体性事件。在翠屏区,我们深入开展“联网联户走基层”活动,抓住老百姓最关心的菜篮子、米袋子、药箱子,并制定棚户区改造四年规划,首期启动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受益群众达5300多户。
    县委书记只有严于律己、以上率下,自己在干部队伍中才会有威信,才会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不打招呼、不写条子,不和老板勾肩搭背。在我担任县区委书记期间,没有一名班子成员因违纪违法被查处。

扎根高原,确保藏区长治久安
民族地区县委书记使命何在?

    ●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立场坚定●始终坚持以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区工作思路为基本遵循●坚持依法治县和发展惠民两手抓●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作为选好配强藏区干部的首要标准
    作为民族地区的县委书记,必须高举爱国、团结、法治的旗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做到对党忠诚、尽职尽责。要时刻保持立场的坚定,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时刻保持行动的坚决。
    中央“依法治藏、长期建藏”方略和省委“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攻心为上,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藏区工作思路,是藏区民心所向,形势所需。
    我们全面落实维护藏区稳定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和效果。
    全面推进“领导联系、部门包寺、干部联僧”制度落实,明确县级领导担任维稳重点乡镇党委第一书记,选派县乡机关优秀干部担任重点村第一书记,实现干部“联户联僧”全覆盖,确保党在藏区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全县34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及380名科级干部都与寺庙、僧尼建立了联系,通过交真心朋友,掌握了情况,密切了关系。
    藏区基层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一度出现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导致基层政权在群众中缺乏威信。
    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依法治县,坚持“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树立公平正义;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寺庙等活动,依法治县深入人心。一手抓发展惠民,坚持抓发展、聚民心,抓民生、暖民心,抓稳定、顺民心,把思想教育贯穿推进牧区现代化全过程,有效加强干群的利益联接和亲情联系。我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居全省藏区县第一位;牧民定居工作获省委表彰。
    基层组织是党在藏区执政的重要基石,干部队伍是党在藏区执政的骨干力量。在干部选拔上,坚持以“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和“三重”用人导向为遵循,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作为选任藏区干部的先决条件,3年来195名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
    在作风建设上,坚持以先辈先进为镜,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做到干部不分一线二线,始终都在前线,工作不分你轻我重,始终以大局为重。

真情赢民心,务实搞重建
灾区的乡党委书记怎样赢民心助发展?

    ●必须坚持落实落实再落实●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冲锋在前、干在最先
    干好乡镇工作,既要站高谋远,更要务实重行;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地震后,面对全乡“房屋破损1800栋、住房倒塌747间,受灾群众6000人”的严峻形势,面对“2个月完成过渡安置,1年半完成农房重建”的艰巨任务,我给乡干部讲,唯一出路就是抓落实!终于,40天完成过渡安置,半年开工聚居点建设,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五龙速度”。
    我们建立“三包三定三公示”抓落实制度,每名班子成员包1个村、10个安置点、100个受灾户,定岗位职责、时间进度、工作效果,公示责任人姓名、联系帮扶名单、监督举报电话,对工作不落实的严格问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干好乡镇工作,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针对农房重建中部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我们探索推行“自建委”模式,让群众参与价格谈判、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重建进度明显加快。根据群众意愿确定了核桃、马铃薯等主导产业,群众生产热情高涨,不到1年就建成5个千亩农产品基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比震前增加近2000元。
    乡镇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服务群众要做好穿针引线工作,走好“最后一步路”,打通“最后一公里”。
    我们建立了跟踪回访、督查督办、问责追责等制度,从严查处不作为、软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中央、省委出台的农房重建、惠农强农、改善民生等政策在五龙都不折不扣得到执行。建立民情日记、组团服务、民事代办等制度,党员干部主动走村入户,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探索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下沉到一线、矛盾发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和谐构建在一线,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实现零事故、零上访。
    乡镇党委书记“官不大、影子大”,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群众中都会产生较大反响。
    地震后,团结村因山体滑坡阻断道路,300多户群众生死未卜。我带上干粮,冒着余震飞石,徒步2个小时赶到团结村,组织党员干部救治伤员、搭建帐篷、发放物资,3个昼夜不眠不休。
    过渡安置期间,我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搬砖运沙,打桩夯土,抢建农房,群众亲切地叫我“施工书记”。
    如今,灾区正在锐变为新区,农民新居建成,产业园区开工,群众露出了笑脸。

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办成好事
聚民智借民力有何“诀窍”?

    ●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变“代民做主”为“请民当家”●既要讲道理更要讲法治,紧紧依靠群众组织去做群众工作,依靠绝大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的工作●必须要有真感情,有一种幸福叫群众需要,有一种价值叫群众满意
    第一次走进曹家巷,看到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一边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一边却是破旧杂乱的低洼棚户区,外面下大雨,屋头下小雨,上厕所排队……政府动议改,群众盼着改,为什么十年改不动?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同事天天“泡”在院落,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在交流中明白:我们强调长远发展,居民关注现实利益;我们在讲“大集体”,群众在说“小家庭”,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必须改变大包大揽的方式,不能“代民做主”,要“请民当家”,商量着办,群众说了算!
    于是,从65栋住户中各选一名楼栋长,在楼栋长中选出21名代表,成立自治改造委员会,建立“自改委”临时党支部,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了,街坊邻居真正做起了主人,探索了“群众主体、政府主导、单位协同、依法改造”的旧城改造模式,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刚开始动员拆迁,经常遇到一些居民讲横话:“一楼拆了,三楼拆了,都行,得把二楼给我留下”,“住平房接地气,树子都要肯长些,你把我整到楼上去,那不得行!”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家庭都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迅速对问题进行梳理,确实该解决的,我带头上门自我批评,马上落实。对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立即开展民政救济。对不符合政策、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自改委”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宣传惠民政策,普及法律知识,让大家明白“一户不迁、全城难改”。并采用拉家常、流水席、院坝会等方式,相互算大账,帮着算小钱,让大家相信,任何一户都不能多拿一分,也不会少得一厘。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也收获不少!每当想到几代人同挤一间小屋,几家人共用一间厨房、共用一个厕所,将成为历史;每当想起李太婆40多岁儿子终于有新房结婚,给我送来喜糖;每当走在街头巷尾,听到大家亲切地叫我“拆书记”,摆龙门阵的大妈抓一把瓜子,使劲往我兜里揣……这个时候,我深深地感到,群众信任的成就感,街坊需要的幸福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拄着拐也要带大家奔小康
怎样做个有“能耐”的村支书?

    ●支部书记的光荣使命,就是当好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支部书记的最高情怀,就是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支部书记的重要职责,就是当好党员干部的“领头羊”
    枇杷村过去十分贫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全省奔小康,我们也要奔小康,穷村不能拖后腿。
    支部一班人立下“致富志”,抓了三件事:一是修公路。我们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通村、通组、通户公路,总长19.5公里。二是兴产业。我们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成功引进红色银杏公司,集中成片发展核桃、银杏、皂角产业,建成核桃产业园、银杏产业园,园园相连形成产业带,近3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翻番,每年人均增长一千多元,2016年有望突破1万元。三是建新居。按照“巴山新居”规划,带领干部群众加快推进聚居点建设,80户村民年底前将搬入新居,今年大多数村民将告别“土坯房”。
    服务群众,我们提出党员、干部要做到“三必访三必帮”。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必访必帮,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必访必帮,对患重大疾病、家庭突发变故的必访必帮,村上建立188个帮扶对象台账,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
    凡是有困难的群众,一定要扶到关键处、帮到富得起。村民金朝中左腿残疾后,一度沉迷于喝酒打牌,我陪他到城里去盲人按摩店和残疾人修理厂参观,让他亲身感受残疾人的自强精神,随后帮他找了份理发店工作,还到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现在他在平昌、巴州做建筑生意,一年收入几十万,儿子已有两岁多。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我首先喊响向我看齐、对我监督,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村上最难的事,我带头承担。在带动下,凡是村上的事,党员干部抢着干,主动争当标杆。发展核桃产业搞土地流转时,群众怕上当受骗犹豫不决,村委会副主任陈继永带头参加流转,帮助村民打消了顾虑。村主任陈斌、计生专干夏时忠自己出钱帮助不在家的村民管理核桃。
    支部还先后发展23名新党员,把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3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目前村组干部全部是党员,党员平均年龄47岁,个个都是一面旗帜。
    11年前,我去镇上开会遇到车祸失去左腿,后来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右腿长时间负重导致股骨头坏死,单拐变成双拐。有人问我,你双腿都残疾了,这样拼命是为了啥?我说,乡亲们信任我,我就是累死累活,也要甩掉这顶“落后帽子”。

治理社区要当好“巧管家”
做好社区工作需要怎样的思维?

    ●真正做到“有需必应、有难必帮”,让社区成为“温馨家园”●做大区域化服务平台,让社区成为“共同家园”●构建多方参与自治机制,让社区成为“和谐家园”
    上河街社区是一个“五多”社区:老人多、失业人员多、特困人员多、残疾人员多、特殊矫正人员多。过去群众一盘散沙,脏乱差远近有名。
    2007年我当选为社区书记后,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居民大走访,很快从群众抱怨中发现重管理、轻服务是症结所在。
    我们研究推出“温馨服务到家门、分段服务到人头、爱心服务到心坎”的方法,建立“5+2”错时服务制,安排社区干部节假日轮流上班,对矫正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业人员、残疾人家庭5类困难群体,针对性开展心贴心服务。
    针对居民群众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我们陆续推出假日小课堂、亲情楼院、职业推介等8项点对点特色服务,组建腰鼓、拳剑、秧歌、舞蹈等9支群众性文化体育队,规范化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志愿者工作站、爱心超市等“1+10”服务体系,形成社区“10分钟服务圈”。
    社区承载的任务越来越多,仅靠党支部去做往往“手长袖子短”,很多驻区单位党员干部想参加社区服务,却又无平台。我们率先在全市探索成立社区“大党委”,吸纳7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成立12个楼院党支部、36个功能党小组,对接10个单位党组织、86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组建23支便民型、帮扶型、应急型等服务队,常态开展志愿服务;设置关爱空巢岗、爱护留守岗、医疗保健岗、帮扶济困岗等16种公益岗位,让党员、干部亮出身份为群众服务。
    我们明确了“社区事务居民知晓、大家事情大家议定、群众纠纷群众化解、自己定规自己遵守”思路,建立社区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居民调解委员会制度,发动社区群众制定“居民公约”,尝试开展院落民主管理,深入开展“法律七进社区”活动,逐步构建起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业委会、物管公司、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图解社区”数字平台,按每20-30户为一格,确定1个党员干部或中心户,收集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将1.5万人全部纳入186个网格进行服务管理。我们推行“三用”群众工作法,即老办法创新用,新办法尝试用,硬办法“加蜜”用,充分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仅今年以来社区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00多起,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纠纷不上交,整个社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