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邛崃市:“六个一线”工作法助推科学重建跨越提升
◎“六个一线”工作法构建了一套密切联系群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形成了一个“一线练兵、赛场选马”的良好用人导向,灾区干部和援建干部成熟一个提拔使用一个。
◎创新了一批鲜活管用、群众认可的工作方法,总结提炼了“黄庙经验”、住房重建“两会”等群众工作法。
◎开创了一个固本强基、干群同心的良好局面,打赢了一场规划和建设大会战。
◎锻造了一支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干实事、不出事的党员干部队伍;营造了风清气正、人心思进和敢与强者赛的良好氛围。
当前,邛崃正处于“科学重建、跨越提升”的重要机遇期,肩负“走在前列、成为典范”的艰巨使命。为杜绝“慢作为”、治好“懒散病”,该市深入推进“六个一线”工作法,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情实实在在深入群众,真心把群众当亲人,正视自身不足,查找差距,明确问题,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一线调研,“灾区夜话”成常态
“各位父老乡亲,我今天是来走亲戚的,去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第三天我就到过靖口村了。今天我想通过摆龙门阵拉家常,请乡亲们对我们的灾后重建和市委工作提提意见和建议……”4月2日晚,在邛崃市高何镇靖口村一农家院坝里,该村群众代表与邛崃市委书记潘祖龙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到领导真诚的开场白,众乡亲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
“书记,我们靖口村缺乏产业项目,农家乐也仅限于单打独斗,特别缺乏专业人才,希望市上多给我们派一些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我们靖口村能不能也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家的积极发言,不仅被潘祖龙一一仔细记录了下来,更得到了现场答复。
区县“一把手”到灾区一线与群众“夜话”座谈,现场调研,正是“方法在一线研究、措施在一线落实”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该市推行“六个一线”群众工作法的重要内容。据介绍,为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邛崃明确了由9名市委常委担任受灾镇乡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一线指挥、组织协调相关事项,确保市委灾后重建各项决策在具体落地实施时不打折、不走样。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要确保每周至少一天,带头到基层现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的窗口、村(社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
而针对白天领导干部工作多、任务重,灾区群众忙于农活或务工的现状,“灾区夜话”也将成为该市领导干部到灾区一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常态工作。
“六个一线”,作风转变群众看得见
“再多派点机具过来,要加快工程进度。”3月30日,夹关镇郭坝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现场,该镇党委书记吴成武正和施工方交流,安排妥当之后他又匆忙赶到下一个开工现场。“就算是半夜解决各种问题,这对吴书记来说也是家常便饭。”郭坝安置点一期项目负责人黄文志说,有了领导在一线指挥、协调,很多问题都能很快得到解决。“领导在一线指挥”,不仅使“问题在一线解决”,更在于“上行下效”。讲解重建政策、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在如今邛崃的田间乡村、各重建安置点,到处都活跃着邛崃党员干部的身影。
汪一是邛崃市高何镇重建办主任,他和妻子因地震和灾后重建,两人的婚礼一拖再拖。“基层的事情很琐碎,不仅白天要经常往村上跑,晚上10点村民打电话来反映问题是常事。”汪一显得很淡然,“只要群众能满意,苦点累点也没啥。”
高何靖口村村支部书记杨邦俊,在两天之内组织召开了8场群众坝坝会,亲自宣讲重建的各项惠民政策。对一部分没有参与住房重建的群众,他逐户上门拉家常、讲政策。
截至目前,该市规划建设的42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包括周河扁在内的2个安置点竣工,高何镇沙坝等17个安置点进入主体施工……取得这一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正是该市各级党员干部在一线的辛勤付出。
与此同时,今年3月31日,该市召开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当天共有19名来自于灾区镇乡一线的干部得到了提拔任用。“为鼓励更多干部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我们还注重让党员干部‘作风在一线检验’,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邛崃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该市共选派76名干部到受灾镇乡援建或挂职锻炼,其中有7名干部被提拔任用。
邛崃市群教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六个一线”群众工作法,不仅助推邛崃灾后重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很好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4月18日,该市各级党员干部已累计走访群众20余万户,村(社区)、镇乡、市级部门建立完善了各级“三本台账”,共收集问题13602条,为群众办理、解决各类问题7497条,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据悉,邛崃还建立第三方测评制度和“市民观察团”制度等,收集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履职能力的意见建议,把群众的评判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现在的干部没得‘架子’了,和我们老百姓也走得近了,老百姓办事情方便多了哦!”夹关镇退休教师郑大爷感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