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361369

“海归”回川抢滩二级城市“新大陆”

www.gcdr.gov.cn (2013-07-25) 来源:四川日报

海外高端人才将“回流”目光瞄准我省二级城市,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城市人才战略不谋而合

“海归”回川抢滩二级城市“新大陆”


  6月的宜宾,天气炎热,而海归博士邱成峰却忙得更加火热。本月初,长虹集团和五粮液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家企业集团合作发展多元化产业,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由邱成峰牵头的宜宾盈泰光电公司从事的有机发光显示技术 (OLED)产业。
  曾就职于美国杜邦公司的邱成峰,在宜宾近5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从设计开发到生产数字化汽车仪表和工业仪表显示器的高科技企业,盈泰光电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02亿元。
  城市发展产业是支撑,而产业发展关键靠人才。邱成峰的个人发展与宜宾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共赢,也成为近年来高端人才逐渐回流四川并在宜宾、德阳等二级城市创新创业的生动实例。近日,记者走近这些海归高端人才,从他们的经历中透视人才流向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双赢之路。

地区产业转型与人才共辟“新大陆”

  “二级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可能稍显落后,但如果这些城市有转型升级的决心,对于高端人才来说,相较于较为饱和的一线城市,这也许是更值得开辟的‘新大陆’。”邱成峰的一句话,表明了他当初的选择。
  2005年,因偶然机会,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的邱成峰到宜宾考察。当时,这个一直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川南城市正好将目光瞄准了在世界上都处于起步阶段的OLED产业,并投资修建了大陆第一条生产线。就是这份眼光,吸引了邱成峰。他之前一直在美从事相关研究,并已取得多项专利。2007年,他从美国杜邦公司辞职来到宜宾,和五粮液集团合资组建盈泰光电。“当时全球OLED产业都不成熟,制造成本偏高,基本无厂家盈利。”回忆起最初创业时,邱成峰说,当时宜宾的高科技创业氛围还并不十分浓厚,专业人才缺乏,但当地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很大。
  有了硬件投入,但还需人才作为软件支撑。2009年,以“酒”闻名的川南宜宾开始启动“人才+项目”引才模式,探索“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高层次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增长点”,4年间引进、培育12名海外高端人才,带动上千名硕博士集聚宜宾,催生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信息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邱成峰正是宜宾首批引进的两名高端人才之一,获得100万元资助。在宜宾强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邱成峰充分发挥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运用过去积累的资源组建“智囊团”,公司瞄准数字仪表显示市场,大展拳脚,对宜宾确立建设新兴材料产业基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和邱成峰一样,在二级城市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一席之地,正成为很多高端海归人才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我省启动“天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提出要推动各地建设一批“人才特区”和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人才智力资源更多地向地方集聚。

个人企业发展与地区共建产业群

  不同于邱成峰的“空降”二级城市,海归人才杨刚却是随着自己企业逐渐发展,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产业对口、独具特色的二级城市,主动加入产业集群,成为当地产业链中的一名重要角色。
  2011年,德阳提出,计划用5年时间,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100名掌握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创业人才。在首批入选的4人中,杨刚就是其中一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谈起到德阳注册公司的过程,杨刚引用了一句古词。2006年,杨刚从日本归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合成制备专业技术,在成都注册了公司。随着公司的规模扩大,上下游配套产业支撑成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寻找合适的产业园区,我去了很多地方,甚至考虑将公司转移到沿海。”杨刚说,但一番寻觅之后,他发现离成都不远处的“重装之都”德阳就是最佳选择地。“德阳具有完善的金属设备加工产业体系,前后端衔接有效,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杨刚说,德阳产业群、功能区的总体规划,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托平台。2012年,双方洽谈成功后,杨刚在德阳注册了公司,并把承接的工信部“十二五”新材料领域优先发展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布局到德阳。
  杨刚的产业转移之路,正是二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群。“随着产业细分性加强,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更多目标市场更明确、产品精准度更高的企业支撑。”德阳市人才办主任王有才说,为此,德阳正在积极探索政府“雇员制”、按需“订单”式、流动工作站“柔性”式多种引才方式,推进产业园集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