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刘志杰
克服“痕迹主义”,不是消灭痕迹管理,而是要推行科学的痕迹管理,用科学的痕迹管理方法和手段,杜绝“痕迹主义”问题的发生。
科学的痕迹管理要求生成规则科学。痕迹的源头是规则,只有制定出科学的痕迹生成规则,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痕迹,进而进行科学的痕迹管理。痕迹无处不在,但管理却需要对痕迹进行选择。具体而言,应该首先对工作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工作需要痕迹管理,哪些工作不需要痕迹管理,哪些工作需要全过程痕迹管理,哪些工作只需要对部分环节进行痕迹管理。比如,安全生产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在痕迹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是不一样的,必须精准施策。规则越明确,分类越精准,痕迹管理的针对性就越强,对于考核者来说,才会有的放矢,对于被考核者来说,才会知其轻重,从根本上克服凡事求痕的“痕迹主义”。
科学的痕迹管理要求过程管控科学。作为一种过程管理方式,痕迹管理重在平时。但“痕迹主义”恰恰相反,把这种过程管理的办法简单当成了“结果”来考核,往往导致平时松、考核时紧,平时不管,到了某个项目验收、某项工作完成时才管,把本该平时管理的痕迹,堆到了最后来评估。科学的痕迹管理,需把重点放在对执行过程的管控上,强化管理的连续性,注重日常工作督办指导,及时纠偏纠错,做到工作有安排、过程有管控、阶段成果有评价、效益有反馈,形成良性管理闭环,这样才能避免为痕迹而痕迹,为考核而考核,从根本上克服摆谱抓痕、单纯看痕的“痕迹主义”。
科学的痕迹管理还要求技术手段科学。日新月异的大数据、GPS等现代技术让简单、高效的痕迹管理变为可能。比如广泛应用的环境监测仪实时上传数据,就已经替代了手工抽查记录,解放了部分人力。再比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共用平台,可将基层各项痕迹管理合并同类项,避免重复填写。更重要的是,现代技术还可以敏锐捕捉“假痕”,让虚假造痕的“痕迹主义”无所遁形,还可以及时分析一些不易觉察的“潜痕”,为管理者提供前瞻性的决策参考,这无疑将进一步扩展传统痕迹管理发挥作用的边界。
无论运用怎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痕迹管理还得回归到人。无论是痕迹管理的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是痕迹管理的精髓,“空”是痕迹管理的大忌。用科学的痕迹管理克服“痕迹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实”字标准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决不能过程轰轰烈烈,结果干干瘪瘪,痕迹满满当当,效果不尽如人意。说到底,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印证实实在在的作为,推动实实在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