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国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专门就改进调查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调研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这个传家宝,用好这个传家宝。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正是通过对产业、工人、农民等开展深入国情调研,才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等领导人正是凭借掌握的调查研究武器,才几次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走最崎岖的山路,去最贫困的地方,倾听民情民意,深入调查研究,28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基础上,在调查、研究、论证,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的多次“否定之否定”基础上,才成为我们党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面向新时代,我们更要从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高度认识调研的重要性。生生相续,变易无穷,实事求是,与时偕行。新时代的历史条件、手段工具、对象任务等不断变化,调查研究也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这是新时代赋予调研工作的新使命新方位。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我们在全党来一次大调研,对于答好新时代的考卷意义重大。新时代的大调研就是要对标党中央要求,找准同党中央精神的差距,尽拼搏之力、以奋斗之功推动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为人民谋幸福之中。
做好大调研,要提高站位、身入心至。调查研究既是党的学风的科学品格,又是党的作风的内在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维护好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抓住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就不能搞足不出户、闭门造车的“办公室调研”,不能搞只看“门面”、只看“窗口”的“盆景式调研”,不能搞应付安排、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调研”,不能搞坐小车转、隔玻璃看的“过场式调研”。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打破“围城”、洗去“粉饰”,身入“后院”,钻到“角落”,甘当学生,悉心询访、问计问智,并身临其境、身受同感,与群众广交朋友、真交朋友、深交朋友,努力听到掏心话、体会真感受、摸清真想法,以实言、实行、实心杜绝形式主义。
做好大调研,要掌握方法、求真务实。调查前,要做好功课,剖析文献,掌握政策,了解背景,拟定调查问题,形成科学假设,但要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更不能搞“逆向调研”,先写好调研报告,再“量身定做”找例证。调查中,要察言观行,征名责实,“下马观花”做好深入调查,“解剖麻雀”做好典型调查,“不打招呼”做好蹲点调研,引出藏形匿影、难言之隐,获得真知灼见,不能粗枝大叶、笼笼统统,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以假当真、以虚代实。调查后,要把有粗有精、有真有伪、靠近表面、片面个别、零碎无序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深入加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认识。调研是调查和研究的有机统一,要始终将研究贯穿调查的全过程,做到科学谋划、科学调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做好大调研,要转化成果、推动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摸清真情况、找出真问题,只是调研的初步成果,调研的最终目的不是发言权,而是针对问题找对策,总结经验谋推广,研究出推动党中央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科学决策,带领人民走上正确的奋斗拼搏之路。依靠调研做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优良作风,但没有普遍适用的真理和一成不变的对策,“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范围、条件,把真正能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成果总结提升为政策,把真正有针对性、利大于弊的办法提炼上升为决策,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手。
强国路上,我们没有先例可循。我们要善于从调研起步,既雷厉风行,又久久为功,以“十月怀胎”的耐心和毅力、“一朝分娩”的期待和热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