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有媒体调查发现,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更勤了,调研现场张贴悬挂标语横幅、铺设红地毯等现象已很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人们画像: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
上级领导来基层调研了解情况,这本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对基层来说也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一些地方的调研次数过多,还出现“观光式”调研,只听取工作汇报,没有深入实际。这样不但会给基层干部带来负担,更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基层调研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反而成为基层干部的“累赘”。
调研陷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任何事情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解决,历史上就有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故事。当时,西湖淤泥堵塞、湖草蔓生,使得西湖容量日渐减少,不敷居民饮用。苏东坡决心清理淤泥蔓草,但如何处理就成了一个难题。于是,苏东坡实地考察、调研,根据实际用淤泥修路堤,将湖面分为里湖和外湖,缩短往返路程,同时,为了让湖草不再蔓生,把沿岸湖面开垦出来,让农民种菱角增收,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用实地调研解决问题的例子。当下有一些地方,“观光式”调研大行其道,不能解决百姓存在的实际问题,反而损害群众的利益,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地区的长远发展。
要狠刹住这种形式调研,首先就要狠抓作风,“观光式”调研如此“流行”,说明一些干部的作风存在偏差,没有把“三严三实”落实到位,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其次,调研要有灵活性。现在有一些调研存在提前“打招呼”现象,在领导调研之前加班加点“演练”,对此,领导干部要更多地掌握调研的主动权,少听取工作汇报,多选择“自选路线”,增强调研随机性,这样得到的调研结果才是准确、深入的了解,才能让决策更加科学。
(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办事处 吕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