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我们人人都有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想到还是栽了。”某地村“两委”班子因集体腐败被查处,其中一名涉案干部如此感慨。“人人有份就没事”——短短一句话,折射出一些违纪干部的侥幸心理。
公款吃喝一起上,公款旅游一起去,公款烟酒一起拿。可见,所谓的“人人有份”,就是“抱团腐败”的托词。而这“人人”背后的村“两委”班子,无非是以利益均沾为默契,形成的相互“帮扶”、相互“关照”、相互包庇的利益共同体。
如果说“抱团取暖”给人以温馨、友爱、阳光、人性的印记,那么“抱团腐败”则给人以扭曲、罪恶、黑暗、丑陋的感觉。不难想见,这种“抱团”的腐败有着更为巨大的危害。一来它使个体贪腐变成集体贪腐,扩大了贪腐的规模。二来它使隐密行为几近公开,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链条,形成一套“建立清单”“定期结账”的制度。三来它让腐败“经验”相互借鉴,而且还会“代际相传”。
什么原因让“蚁贪抱团”集体沦陷,走向“组团落马”的呢?道理也很简单,“法不责众”心理使然。在利益、权力和贪婪的粘合下,“抱团集团”中所谓的“铁哥们”“自己人”相互提供一个心理暗示——有福共享、有难同担,利益均沾、出事共担,并幻想即便出了问题,大家都捆绑在一块,拴在一根绳上,各方都可以凭借各自的关系人脉化险为夷。
现实中,一些腐败分子奉“法不责众”为至理名言,当做“护身符”,认为大家都在这么干,总不可能一锅端,于是抱着“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心理,觉得进入腐败的圈子,就等于交了“投名状”,人越多,越安全。天塌下来有大个的顶着,就算查也只是查领导,不会轮到自己头上,搞“你收我收都在收”的“抱团共贪”的勾当。
事实上,随着一个个“抱团腐败”案件被查处,“人人有份就没事”的幻想已不攻自破。而要让这种思维惯性真正刹车,从严惩治绷紧“高压线”是基础,制度反腐构筑“防火墙”是关键,加强监管常念“紧箍咒”是重点。一方面,持续自上而下的反腐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和纠四风专项整治,破解“老虎”与“苍蝇”的共生关系,避免形成联动效应,组成“贪腐集团”。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权利运行流程,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个人裁量标准和幅度,形成“不能腐”的保障机制。
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航船,作为党员干部,绝不能用“法不责众”的心态来麻痹自己。想利用“集体腐败”冲关,是不允许也是不可能的,看看十八大以来,过“百万之众”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倘若再攥着“法不责众”的旧船票,不仅上不了船,还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泸州市合江县经济和商务局 花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