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0402995

整治“雁过拔毛”要在“常态化监管”下功夫

www.gcdr.gov.cn (2017-07-12) 来源:共产党员网

近期安徽曝光的几起教育腐败案,透露了学校设备、教材等招标采购过程的乱象和制度漏洞。教育扶贫项目招标成“私人订制”,一个商人搞定11名官员;采购一本练习簿“雁过拔毛”收5厘钱“好处费”,几十家出版机构在中小学教辅材推销中行贿,招标采购部门官员“前赴后继”受贿落马。

现在,“微腐败”“微权力”“雁过拔毛”成了大家热议的词语,之所以“热”,是因为发生在群众身边“雁过拔毛”和“微腐败”式的腐败问题依然存在。这些人不拘小节、不择手段、不遗余力、无孔不入,伸手在群众身上打主意、占便宜,是群众身边的“蛀虫”,说白了,他们是“苍蝇”。但“苍蝇”虽小,危害极大,因此党中央下了“猛药治顽疴,老虎苍蝇一齐打”的治腐坚强决心。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基层干部依然利用在资金拨付、审核批准、经手管理、项目招标等方面的职务便利,以贪污、挪用、截留、索取好处等方式,捞取非法利益。类似采购一本练习簿“雁过拔毛”收5厘钱“好处费”,虽然数额不大,但危害不小,不仅会造成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怨气,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分析原因,无外乎是侥幸心理作祟或者对党纪法规认识不清,存在“别人能捞,我也能捞”“别人做得,我也做得”“我帮你办事,你给我报酬”等错误的思想。甚者一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天高皇帝远”“作案的多,捉到的少,所以捞了也白捞,不捞白不捞,不捞就是吃亏”。如此,一些干部便肆意权钱交易,使一些公共服务资金沦为“唐僧肉”。

因此,笔者认为,整治“雁过拔毛”要在“常态化监管”下功夫。整治工作最忌讳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所以,要从组织建设、教育培训、文化培育等方面入手,常态化对干部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增加基层干部务实能干、清正廉洁的意识。在实际中,切实少一些应付上级的虚招,多一些认真负责的态度,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规范整治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言行,确保惠民政策宣传和执行落实到位,严查严惩违法违纪行为,让基层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构建整治“雁过拔毛”常态化监管机制。

(成都市龙泉驿区 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