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有个右玉县,这个满目苍翠的“塞北绿洲”,向世人述说曾在这儿任职的18任县委书记是如何“干好后任”的。
18任县委书记,坚持60年,只为一张蓝图、一个目标,立壮志、挥锄钩,终把“沙洲换绿洲”,这是何等惊人的壮举!这一个个分开来看并不出奇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却让人震撼。我们惊叹于这18任县委书记的坚持和选择,也明白要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是何其艰难,因为这18任县委书记哪怕只有一个没有这种坚持和萧规曹随的胸怀也是完不成这个壮举的,必须为他们的精神点赞!
与之相反,现在的少数领导干部“官念”走歪,片面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武断地否定“前任”某些甚至全部政策,纵使正确的东西也不愿坚持,总喜欢别出心裁,还美其名曰“创新”。这样行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是对党员干部干事热情的极大打击。对“后任”来说,如何做好继往开来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能力。因此,对于“前任”那些好的政策萧规曹随又何妨?
对“前任”好政策的沿袭,不是对“现任”能力的否定,也不是担当精神的“流失”,而恰恰是对“现任”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最大肯定。对前任好政策的萧规曹随虽然没有政绩那么光彩夺目,但正是这种“潜绩”给群众带来的好处才更加实在。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有这种“潜绩”意识,发扬“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地“干好后任”,何愁名声不彰?
那又该如何辨别“前任”政策的好坏呢?符合以下两个特点的多数算得上是良策。
一是政策本身是否符合本地实际。一个政策不管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得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才是好政策,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而不管是扶贫还是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都要求因地制宜不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是否于国于民有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政策是否能让群众得到“好处”,能否让人民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获得“加速度”就直接决定着它的“成分”是好还是坏、可用还是不可用。
作为领导干部,没有不追求政绩的,这是领导职务对其执政的内在要求。但是政绩不仅是面子,更得要里子。为官只要牢牢把握好了这一原则,才能走得更远,刻意追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最后只会是落了“面子”也丢了“里子”,对群众无益也耽误了地方的发展机遇。
如何继往开来,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都一直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做好这项工作才是立身之本。好政策就要大胆地萧规曹随,秉持一颗公心,发挥出好政策的“威力”。所以,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领导干部对好政策萧规曹随也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合江县白米镇人民政府 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