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到有29个部门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体现了信息公开的进步。每周、每月或每季度一次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是政府与公众交流信息的约定。于公众,这关系对公共政策或相关信息的了解;于政府,这是严肃的政务行为,理应得到认真对待。两者能否良性互动,事关政府公信力。
“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诚信当成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标杆。曾子杀猪,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尾生抱柱,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精神,为了守信可以抛却生命。秦孝公治国时,重用商鞅变法,力图使秦国富强。商鞅首先在国都南门立三丈之木,以重金奖赏能将木头移到北门之人。有一个人办到了,商鞅言而有信奖其金子。徙木立信是一个标志,诚信由个人道德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代表着国家对民众的公信力,由此影响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当今。诚信,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如影子般伴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升党政部门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公信力的重要性。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主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为党政机关打造公信力这张“名片”指出了方法和方向。然而,一些部门的作为却不敢恭维。有的部门认为,有事情就发布信息,为什么非要定时定点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多麻烦。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信息公开是制度建设要求下的本职工作,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敷衍塞责。也有些部门习惯以“我”为主,服务公众意识不强,我有信息要发布,你就来听;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你也别来问。这是典型的没有摆正自身作为服务主体的位置,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审视媒体和公众,在信息尚未发布之前,就已经给公信力撕去了几分权威。
公信力是党政机关的“名片”,代表着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不允许任何有损公信力的行为和做法。党员干部要把公信力铭记于心,时刻维护公信力的权威,敢于和损害公信力的行为作斗争。这张“名片”同时也是党员干部自身的名片,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是维护党员干部自己的“脸面”。
(泸州市江阳区委组织部 熊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