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调研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染上的调研“虚浮症”仍然病根未祛,“踩点式”“盆景式”“歌德式”“脱节式”等调研“虚浮症”依然存在。
调研前打招呼甚至安排提前“踩点”,已成为时下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规定动作”。既然提前打了招呼,基层单位就要为迎接领导的到来“做足功课”,要么准备好“锦绣文章”、突击补齐迎检资料,要么安排好“群众演员”、让“会说话”的群众接受调研,或者安排好让领导看了满心欢喜的点位或调研线路。凡此种种,都令正常的调研活动变了味,成了彻头彻尾的“走过场”。
调研“虚浮症”的产生,一方面缘于一些领导干部对调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宗旨意识淡薄,把调研工作当成走形式、图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能力缺乏,致使调研方法不当、调查不深入。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领导干部的调研虽然每年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对调研成效和结果运用的考核监督却存在短板,这就难以避免调研“虚浮症”的产生。因此,治调研“虚浮症”须强化考核问责。
一是加强调研清单制管理。针对领导干部调研时间安排,制定出详细的调研任务清单,考核部门对照清单对领导干部调研的情况、解决的问题、撰写的调研报告等实施考核,从而让领导干部的调研可量化、更具体。
二是加强实地回访。对领导干部调研过的点位和走访过的群众,采取随机走访的方式进行实地回访,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领导调研的反映和评价,推动领导干部的调研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意。
三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将领导干部的调研成效纳入年度述职评议、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对调研不实、甚至导致决策失误的,将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
调研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群众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其工作作风的重要窗口。调研“虚浮症”的存在,不仅会让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使领导干部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而且会拉开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淡漠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因此,对调研“虚浮症”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出重拳、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和根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必须要做足调研的功课,在实打实的调研中发现问题、掌握“原生态”的民情。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推动调研去“虚”就“实”,必须强化对调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调研的能力,转变调研的方法。轻车简从、不打招呼,直接到基层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在深入调研中听真话、察实情、获真知、收实效。
(彭州市规划建设局 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