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个5年战役,去年仅仅是首战告捷,不可高估。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还要再接再厉,争取今年再战再捷,一年一年地把它打好,坚决打赢。”3月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就脱贫攻坚回应中外记者一系列提问。
2016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纷纷打响,自下而上可谓捷报频传,出现了喜人的局面。但是,战斗中不协调的声音也时不时见诸媒体,“现金脱贫”“数字脱贫”,更有“不想脱贫”的奇怪现象。因此,面对中外记者,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绝不搞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脱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现金脱贫”不脱贫。说起扶贫,首先想到的就是“扶贫资金”。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由于受多方条件的制约,创业、就业难度相对较大,在扶贫工作中,有的为了省事省心,就采用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似乎钱一发下去,百姓就脱贫了。殊不知,条件越差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识也更落后,有了现金扶持,不是去思考如何创业致富,而是当起了“老太爷”,干脆直接花那点钱。结果,钱花完了,房没建起来,业没创起来,非但贫困依旧,反而增添了许多懒惰、依赖之心,怎么能够真正脱贫!现金只是资本,脱贫还当自立。因此,怎样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自信,引领他们创业脱贫,才是“治标”之举。
“数字脱贫”依旧贫。比起“现金脱贫”来,“数字脱贫”更具欺骗性,与当年的“浮夸风”如出一辙。说某户人家养殖业收入多少,种植业收入多少,副业又收入多少,完全不按实际操作,而是根据脱贫标准进行“神仙凑数”,甚至在数字上脱贫进小康。这种现象并非危言耸听,辽宁省委书记李希代表讲到辽宁曾存在严重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时说,有一个镇,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却上报成1600多家。这就是典型的“浮夸”,与当年的亩产上万斤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光鲜的“数字”背后,只能是贫困依旧。
“不想脱贫”思想贫。“不想脱贫”一说,听来荒唐,但想起来合理。那些没有在意识深处认识到党中央扶贫政策重要意义的百姓,在“脱贫攻坚”中相当于捡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自己没付出任何代价,就来了这么大笔“横财”,是何等美妙的事情。他们花国家的钱惯了,一旦脱了贫,就少了这笔“额外”的收入,没有了依赖的“靠山”,完全该自己去打拼了。于是就出现了“不想脱贫”的畸形思维。其实,造成这种想法的根源就是思想的贫困。没有帮助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信念,就难以消除依赖心理。因此,怎样帮助群众在思想上脱贫,仍然值得深思。
虽然“首战告捷”,但成绩不可高估。脱贫攻坚的路上,有荆棘坎坷,有拦路老虎,切不可等闲视之。“‘脱贫’首战告捷,‘攻坚’仍在路上”,唯有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才能彻底摒弃“现金脱贫”“数字脱贫”;唯有从思想意识上提高民众素养,才不会出现“不想脱贫”。开局良好,我们当怀满满的信心,向着全面“脱贫”冲刺,向着全面“小康”挺进!
(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