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强化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函询、谈话、诫勉、惩处同向发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打虎”“拍蝇”“猎狐”各项行动来势汹汹,让问题官员相继落马,赢得民众一片掌声。但是,“喧嚣”的背后却让人深思,虽然问题官员落马了,害群之马清除了,但是也意味着党组织培养出来的干部人才陨落了,这对于公职队伍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损失。
党组织要培养出一位优秀党员干部何其艰难,不仅其自身需要脚踏实地,通过一步一个脚印为群众干实事积累经验,也需要党组织不断给予磨练和成长的机会,好不容易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却因为一时意志力动摇,而被“利欲的台风”连根拔起,毁于一旦,呜呼哀哉。
“喜于问题官员落马,却憾于干部人才损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何党员干部深陷泥潭了才被发现,回天无力;而不是在转折点就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归根结底,还是日常监督缺位。
日常监督如春风细雨,让人不易有所感知,但是监督正是需要从细微着手,抓早、抓小,一次违规使用公车就“严厉批评”,一次超标准接待就“下不为例”,一次干事失责上就“严肃问责”,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不仅让党员干部保全了自己,也让党组织保全了“兵”。如果日常监督缺位,党员干部“误入歧途”却“畅通无阻”,只能让其在“歪路”上渐行渐远,待到东窗事发,为时已晚。
所以,日常监督不是口号,而是需要真正落细、落准、落实。如果日常监督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必定对“党风廉政”建设产生巨大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 胡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