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沈北新区大胆进行改革,让浮在机关里的干部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帮村民代办各种手续,服务村里的大事小情,同时还兼任村党组织副书记,为村里谋划发展路子、出主意、解决各种难题,旨在打通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日报2月2日)
俗话说“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为了把改革落到基层,通过资源合理配置,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幸福感。沈北新区进行大胆改革,让浮在机关里的干部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帮村民代办各种手续,服务村里的大事小情。此举无疑值得一赞。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机关人员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一方面是通过锻炼,让干部深入基层,丰富工作经验,努力成为优秀的基层干部和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学识和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助力地方发展,打通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成才的“大舞台”。
当然,机关人员下沉到农村,并不是为了对浮在机关里的干部“消肿”“空置”,对下沉的干部而言,必要的“担当”不可少。其实,这也是摆在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服务群众第一线的机关干部面前一道“考题”;摆在相关派出机关和监督部门面前,如何有效发挥其更大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干部“消极怠工”“旁观者”等不作为心态一道“难题”。说白了,这就需要下沉的干部对自己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既要把自己当成官,又不能当成官。当成官是要履行自己的一定职责和权力,不能当成官,是要把自己看成普通百姓的一员,没有任何法外特权,只有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为民服务。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让浮在机关里的干部下沉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也是实现锻炼干部和服务基层的双赢有力途径。但话又说回来,一直以来,机关人员下沉或是到基层挂职锻炼,总会出现泾渭分明之感。虽然大多数下沉者都能履职尽责,但也不乏存在“身”入基层,“心”不入基层者。有的人下派到基层之后,心并没有跟著下去,一有机会就想往城里跑,与民众形同陌路,始终接不上“地气”;有的下派干部也会为基层做一点实事,但“挂名有余、履职不足”,或许依靠自己所在单位的影响,做点实事,却总是不尽人意;有的下派干部只是简单“倾听者”“完成者”,与“献策者”、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差一定的距离等等如是。为此,机关人员下沉农村还少不了“担当”二字。
离开考核的工作无异于“镜花水月”,考核与兑现分离无异于“隔靴挠痒”。对村里工作的干部,采取靠村民打分,绩效与考核挂钩,确实为不错的考核办法。但这与下沉干部切实的担当还远远不够,得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出发,改进和完善下派干部管理制度,实现干部下沉锻炼成效的最大化;得明确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和下沉干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保下沉干部有效履职;得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群众打分是一个方面,要使真正表现突出的下沉干部能脱颖而出,激励更多的下沉干部积极履职;得适时的总结机关干部下沉制度建设和操作层面的得与失,真正练就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有担当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行动。沿用习近平总书记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笔者相信,只要下沉机关干部真正做到扑下身子,静下心来,与群众心连心,做事想着群众,事事为了群众,定能在基层工作中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增进群众感情,锤炼意志品质,不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