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但这不等于说让干部干得热火朝天,贫困户在家坐着拿钱。(人民日报1月9日)
没有比人更高的峰,也没有移不走的穷山。人穷不可怕,但怕的是精神上的“穷”根没有彻底斩断。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真正摆脱贫困,首先就必须在精神上脱贫,让精神先“富起来”。
“工作忙不怕、累不怕,就怕搞成了上呼吸机式扶贫。”因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一些贫困户仍靠政府发钱维持,产生拉着手能站着,撒开手就瘫下的尴尬,就像上管子,呼吸顺畅,管子一拔,马上就不行。久而久之,既耽误了脱贫攻坚的进度,也形成群众不愿脱贫的依赖心理,使“脱贫成果”相当脆弱。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这既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党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但同时,也要调动被帮扶贫困群众的原动力,让他们明白“自助者天助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我奋斗的意志,主动脱贫的强烈愿望。
精神先“富裕”起来,应转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精神是扶贫脱贫之灵魂、明灯,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要改变只靠物质帮扶脱贫的想法,既要送温暖、送技术,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只有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富起来,扶贫开发才有“魂”有“根”,贫困户才能真正脱贫。
精神先“富裕”起来,需动真情。贫困不仅仅是一种收入低下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整体下降。每个贫困家庭的情况不同,思想觉悟、认识能力客观上也有差别,这恰恰是精神脱贫工作需下力的方面。扶贫干部要学会把脉问诊、按方抓药,多感受民生之艰难,多做耐心工作,不离不弃、不烦不厌,与他们“结穷亲”“聊家常”,通过真情渗透,拉近彼此距离,给他们注入精神的力量。
精神先“富裕”起来,要做细活。扶贫工作需要更多地激发贫困户的参与意识,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紧跟时代步伐,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采取承包、控股、参股、联营等模式,让贫困户在资产收益分红,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同时,也要抓好抓实“精神扶贫”,强化政策引导与教育帮扶,通过“五好模范”“我脱贫我光荣”等评选活动来营造我奋斗、我努力、我脱贫的良好氛围,加大文化下乡、知识下乡的力度,达到除穷根、长精神的效果,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脱贫人口“站起来”“走得远”。
(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人民政府 焦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