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0875818

“担当”是从政为官的“准则”

www.gcdr.gov.cn (2016-12-27) 来源:四川组工网

清代《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说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改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便是过”。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诠释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句话自古以来就被世人所推崇,封建士大夫更是常常把它作为自己仕途的座右铭。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朴实的言语,阐述着深刻的道理,劝谏着为官者要摆正心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正确认识官与民之间的关系,敢于有所为,切记有所不为。

而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相比古人,视乎更应当把敢担当有作为当做自身“为官”务必遵循的基本准则。为官一任,我们不能满足于看摊守业,而要敢于开拓,善于创造性地谋划和推动工作。要实现“为官有作为”,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要做到“为官敢担当”,克服浮躁之风让心沉下来,力戒浮夸之气把身子弯下去,做到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心静身净,切实担当起职责范围内应该担当的责任,真正做到无愧无悔。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此诗句不知引起多少士大夫的共鸣?对照现实,总是有一些干部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出绩、谋人不谋事,遇到矛盾绕着走,见了困难就低头,什么事也干不成,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像木偶一样成了机关里的“摆设”。透过心灵深处,“党员干部身份”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追名逐利、服务群众?还是贪图享受、不愿作为?

古人说:“为官避事平生耻。”对一名领导干部来讲,占着位置不干事,拿着俸禄混日子,就是为官者的失职。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讲的是一名领导干部当起了“甩手掌柜”,当追究责任落到自己身上时,作为一把手责任的他,却似乎振振有词,以“我不清楚,班子没沟通,钱我也没拿”为由进行辩解,并觉得自己“特冤”、“点儿贼背”。为何会发出这种声音?为啥会觉得自己“点儿贼背”?这比问责行为本身更值得反思。尽管人非圣贤,在凡尘俗世之中,人吃着五谷杂粮,都有人性的缺陷与不足,犯点错误有时难免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管党治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要管党治吏,就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因为“为官不为”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责任不清晰、问责无力度”所致。对“为官不为”问责不能“走过场”,不能只抓面上,要勇于动真碰硬,一抓到底,该处理的必须处理,该纠正的必须纠正,决不能捂着盖着,要让所有的为官不为和履职不力的官员在被问责后能够感到心服口服,不能让某些干部以“我不清楚”为由钻空子。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担当”一词,词典的解释是七个字:接受并负起责任。敢于担当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更是从政为官的“准则”。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肩负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待,更应该主动作为,乐于担当。因为只有大胆负责、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发展中找到出路。

(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人民政府  王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