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0998375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系列评论之一

www.gcdr.gov.cn (2014-07-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员

    开篇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要求我们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1400多年前,唐朝立科举之制、行开放之策,网罗遴选天下英才。看着鱼贯而出的新科进士,唐太宗发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得意之叹,由此为“贞观之治”的百年盛世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6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问他的科技局长:战争结束后我们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发动一场特殊的战争——人才战争。当苏联运回德国的机器时,美国则忙着运回德国的专家,从而为美国的科技腾飞和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政权的兴衰更替,大国的起落沉浮,无不阐释着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
  国家的强盛,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国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应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深圳光启研究院时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当代中国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广纳英才的博大胸怀。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人才资源与科技水平,日益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回首200年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吃尽了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苦头。审视当下,中国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面对风起云涌的科技浪潮,有人发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席位在哪”的追问,“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不能错过”的呐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昭示我们,唯有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才能立于产业和科技革命的不败之地。
  中华民族历来有“尚贤爱才”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外国专家到中国帮助和支持我国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2008年至今,我国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76.32万人、年均增长在30%以上。然而,在自豪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一些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横亘在我们面前。“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仍然等待我们解答。“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萝卜招聘”、“火箭提拔”的魑魅影子,呼唤建立更为科学公正的用人制度。这一切,都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去寻求答案。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以海纳百川的中国气派、开放包容的中国风格,更加积极主动地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来华创新创业。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价值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开发和使用。“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越丰富。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为人才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党管人才既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最大的人才体制优势。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和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把各类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要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流动规律,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多办成才之事、多解人才之忧,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让人才安心工作、潜心钻研。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开放的中国机遇无限,发展的中国希望无限。开放发展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把人生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