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张继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把握几个关系
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融合吸收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五千年文化古国”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我国是五千年文化古国。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座有待我们继续挖掘的“宝藏”。但毋庸讳言,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虽然我国文化产品丰富多样,但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还不多;一些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还在低层次徘徊,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差甚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善于从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取营养,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汲取营养,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汲取营养。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文化资源大国”与“文化产业强国”的关系。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文化资源大国与文化产业强国之间是不能想当然地划等号的。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还不是文化产业强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但目前文化产业仍然存在“量小质弱”的问题,我国仍属于“文化贸易入超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我们用好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
“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更好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如果缺乏“世界眼光”,我们的文化就难以走向世界,难以在世界上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有益文化成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
抓好几个着力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群众根本利益。我们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使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伟大精神。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延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使其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适应时代要求,锐意改革创新。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文化的改革创新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载体。
培育良好风尚,提升全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应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满足群众需求,建设精神家园。让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目的。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为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