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选派长宁“6·17”地震灾区援建选调生
2014年,我有幸成为四川省第一批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中的一员,来到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原成都市农委)工作,转眼已经6年了,但是我始终铭记自己的初心。去年经本人主动申请,省委组织部统一调派至宜宾市长宁县开展“6.17”地震灾后援建工作,挂职长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和硐底镇石垭村支部副书记。援建工作忙碌而充实,虽然有困难,但是任务在肩、不敢懈怠。唯有奋勇向前,在新环境中历练,在汗水中收获、成长。
这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焦虑到坦然的过程,由于工作单位从市级部门到县级部门,工作角色由具体落实到统筹协调,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是“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分管项目工作的我有些焦虑。记得负责的一个农村提灌站维修加固的灾后重建项目,要求2019年9月底完工,但是我接手时候实施方案还没审批,另外负责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也是进度严重滞后,2018年的5个项目还在施工,2019年项目快年底了还在走招投标程序,这些紧迫的任务真是让我“压力山大”。同时作为硐底镇(受灾镇)石垭村支部副书记,却很难抽身去村上开展工作,这让我忧心忡忡,生怕自己失职,辜负组织的重托。
但是,俗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适应工作节奏,一边学习政策、一边研究对策,随时向身边领导同事请教、听取意见建议,思路理清了,工作也顺畅了。提灌站项目根据资金紧缺情况及时调整,对受灾严重且群众需求迫切的先修复,其余争取后续资金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倒排工期,每个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定期专题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中项目涉及的占田占地协调问题感触最深,由于项目区大部分耕地还是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农民对土地依赖度很高,不能接受田型调整和生产路等占地的行为。我们反复组织技术人员以及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到项目区召开坝坝会,给农民宣传修建高标准农田好处,现场答疑。在我们的“苦口婆心”下,大部分农民支持项目建设,针对少部分“钉子户”,组建工作队分户包干,农民在地里干活我们去地里,外出务工我们去务工地,工作队干成了“游击队”,记得端午节时候我们还有工作队上门劝说,农民感叹:“真是怕了你们!”就这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项目顺利实施。不知不觉,和身边同事和群众相处久了,我这个外地人把“我们长宁”当成了口头禅,成了半个“长宁人”。
在履职村支部副书记上,合理安排时间赴石垭村开展工作,我与村干部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积极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去年村建制调整改革期间,组织了12名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助力石垭村换届选举,确保灾后重建特殊时期“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结对帮扶石垭村贫困户,针对部分贫困户又是受灾D级危房户家庭困难的情况,积极对上汇报争取资金5万元,资助石垭村5位贫困户重建住房;在县上工作之余,到石垭村和村干部一起整理资料,交流谈心。就这样,援建工作从内心的压力转换为了前进的动力,从开始的手忙脚乱转变成了现在的坦然应对。
援建工作即将结束,在长宁一方面我切身体会了基层工作的不易以及自身力量的微薄,另一方面也从中汲取营养坚定了自己奋斗的方向。闲暇之余,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有一句话叫“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想,作为一名选调生,不论身在何处,都要不忘来路,始终坚持知行合一,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希望、脚步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