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工作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源头工程。据了解,目前全省选调生已超过2万名,在治蜀兴川的火热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选调之路。如何从“好学生”转变为“选调生”、从“选调生”成长为“好干部”,11月26日召开的全省选调生座谈会上,4名选调生的交流发言或将为更多选调生们带来启迪。
难忘记“三堂课”受益一辈子
宜宾市叙州区副区长谢晓丹
(2012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在省委机关工作的“课堂”上,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绝对忠诚、什么是严谨细致。2016年,我调到省委政策研究室,这里既考验干部的视野和格局,又考验能力和作风。我最大的收获是形成一种重要思维习惯,就是任何工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政治站位去谋划和把握,将其原汁原味、丝毫不差地落实到政策研究、文稿起草和改革谋划等具体工作中去。两年多的特殊历练和严苛的职业化训练,在我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方面,自觉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底线;一方面,自觉把细致严谨、不出差错作为红线,做任何事情都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
在基层挂职锻炼的“课堂”里,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百姓冷暖、什么是家国情怀。2018年我参加了第二批赴九寨沟挂职援建选调生服务团,挂职县委常委、兼任白河乡党委第一书记。这一年中,我走遍了白河乡的村村寨寨,走访了上千名藏族群众,学会了简单的藏语、学会了喝酥油茶吃糌粑,常到群众家中拉家常,既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帮扶举措,又全力做好县委、乡镇党委政府各项任务。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急事难事经常扎堆,每天几十个电话是常事,但这种跑起来的感觉让人很充实。我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每迈出一步对改变藏区落后面貌的重大意义,知道了责任担当背后的艰辛付出,知道了只有拥有了真正的群众情感,才会有真正的家国情怀。
在一线经济工作的“课堂”中,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守土有责、什么是造福一方。今年5月我到宜宾市叙州区任副区长,半年来,努力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学习和融入。在全新的岗位,像海绵吸水般潜心学习、虚心请教,积极从工作上生活上融入当地。二是注重调研和思考。叙州区是川南经济区举足轻重的人口大区、经济大区,怎样结合当地实际,立足既有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工业服务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叙州特色的发展路子,我和同事们都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三是注重探索和实践。叙州区前身宜宾县,是中国改革名县,今年更是制定了2021年新目标,在这样难得的实践舞台上,我愿意用坚实脚步去丈量和跋涉,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选择基层我从未后悔
绵阳市三台县安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丁猛
(201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
选择基层我从未后悔。2015年毕业后,分配到了绵阳市财政局工作。当年春节前夕一个阴雨天气,我随局领导们历经三个小时车程到位于绵阳最南端的省级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这里道路泥泞、山高沟深、环境闭塞、地薄人稀,贫困发生率高达22%,给了我很深地触动。特别是走到半山腰一户单身贫困户家里时,门口一个露天旱厕、黑暗的屋内鸡鸭人共处、地上接雨水的破脸盆滴答作响,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熏得让人流眼泪,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的严峻现实,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参加“脱贫攻坚战”。3个月后,如愿以偿来这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全脱产在村任职两年。两年任职期满后,我再一次向组织申请,直接到乡镇工作。在镇村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虽然放弃了多个省级部门的工作机会,但看着自己工作的地方不断发生看得见、静悄悄地变化,内心是幸福和满足的。
基层提供宝贵的锻炼机会。在贫困村,同全体干部群众一道,用两年时间,零基础发展肉鸡种养循环产业、生猪代养项目、藤椒产业和金果林项目,高标准带领贫困村脱贫摘帽。在安居镇,制定了全镇产业发展规划,打破行政村界限,统筹全镇资源,成立五大合作社,集中发展生猪、小龙虾、藤椒、柑橘等产业,着力解决插花式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和插花式贫困户脱贫问题,完善集体经济收入分配“5-4-1模式”。全县63个镇乡推广的18种扶贫模式安居镇占2条,被列入全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
基层矛盾化解和难题解决也倒逼着我们去思考。安居场镇公路沿线有4家砂石厂违规占道200多米、经营10年之久,对场镇环境和交通安全影响巨大,一直没能解决,百姓反映十分强烈。经过详细摸底研判,充分借扫黑除恶、环保督查、人居环境治理之势,我们打了一套组合拳,一个月之内成功解决。
始终保持独处的能力。一是学会享受基层生活。在乡镇的夜晚,坐在机关楼顶,带一本书、沏一杯茶,和机关干部谈谈心,放放电影,听听蛙叫蝉鸣,享受清风朗月,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二是要更加重视读书。在基层接触前沿信息机会少,要与社会不脱节,唯有读书,在书中寻找工作灵感。三是与基层打成一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能泯然于众、完全同化。要时刻保持对基层环境的警惕和敏锐,既学习基层、又批判基层,时刻保持跳出基层看基层、跳出基层指导基层的能力。
沉到一线和实践中找“最优解”
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倪雪锋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
十三年的选调经历,第一个体会是基层磨炼越扎实,担当干事的底气就越足。
成长需要深入基层,夯实基础。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基层磨炼得更实、墩得更实,才有充足的底气谋事做事。一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基层工作中群众是关键。2013年任街道主任时,居民反映因没有通街便道出行不便,而且多年反映未果,了解情况后我们进行调研,积极争取到上级部门部分资金支持后,大力发动社区居民投资投劳,工程在最短时间完工,被称为“干群同心路”。我认识到,群众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变独唱为合唱,把事办在实处、办在群众心坎上,小事情也能赢得群众的大“民心”。二是没有调研的深度就没有决策的精准度。今年3月初任组织部长,“编制缺、人员少,人难引、才难留”是摆在面前的急重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大调研找准突破口,以转任、调任缓解编制压力,建成首批人才公寓提升吸引力,发挥职级激励作用提升活力,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提升动力,有效缓解了干部人才“引育用留”的问题。我感受到,组织工作的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是具体的人,需要更加深入、更加精准。三是要沉到一线和实践中找“最优解”。作为区县组织部门,承接了中央到省再到市逐级所有的部署安排,不能有任何失误失察。我感到,工作中只要多深入到一线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活思想”,就能找准解决问题的“最优方程式”和“最优解”,答案就在基层和实践中。
第二个体会是专业素质越是过硬,越能胜任多岗历练要求。
成长需要勇于担当,提升本领。现在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强就是能力强。一是提升学习本领。立身以立学为先,从中央大政方针、省市决策部署到具体的项目编制、党建业务,我都积极做好广泛涉猎,系统储备,不断使自己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二是提升改革本领。我体会,善于用新方法推进工作是能力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分管招商引资的一年间,我们积极创新组建招商专干、精准编制招商项目、丰富招商载体,较好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三是提升落实本领。在盐边县分管环保工作期间,面对取缔任务重、维稳压力大、时间要求紧,我们提前5个月完成全省挂牌督办任务。我感到,工作要出成绩,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关键在于雷厉风行、锲而不舍的落实。
朝着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走
凉山州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员雍连杰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农林经济专业毕业)
从北京到凉山、又到木里,我选择一直朝着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走,这是慎重的选择,也是不变的方向。
到凉山工作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记得在读书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去河北正定的实践锻炼,后来还到山东寿光和新疆喀什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次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切身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年青时代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国情和民情“第一课”,这引发了我对青年职业选择的深度思考,最后坚定了我到最基层深处去的选择。毕业后,我如愿到了四川,更如愿到了大凉山。作为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核心地区,也是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贫困范围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虽然条件艰苦,但也是选调生锤炼意志、练就本领、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到了凉山后,我主动从心理上和生活上积极适应转变,学习和熟悉彝族文化习俗,我还多了个彝族名字叫沙马此鬼。
脱贫攻坚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宣言”,也是一场覆盖全国的重大攻坚战,时代创造舞台,使命呼唤担当,这是选调生的“必修课”,也是锻炼干部成长的“大熔炉”。2018年1月,我主动提出申请,经组织选派到了木里县驻村扶贫。村是最基层的行政细胞,基层任务繁杂、个人肩负的责任重大,锄头湾村幅员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老百姓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让最初到村工作的我“压力山大”。我把老村长当“老师”,他教我“群众不看你的学历,就看你干不干事,能不能把事干好”。这让我懂得了,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近两来,我丢掉了高校和机关的“长袍马褂”,把为藏区群众干点实事当成“最大的事”,抛弃杂念全身心投入干事投入历炼,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帮助下,锄头湾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带领村民新建改建了850多套安全住房、新铺了15公里通组入户硬化路、建成了250亩中药材产业园和1个大棚蔬菜基地、签订了药材合作协议和农产品供销协议,村集体经济增长了300多万元。这两年,我感觉自己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明显少了书生气、接了地气、多了泥土气,看问题多了现实考量和深入分析,和群众能坐在一个板凳上随意地拉家常,大家现在都亲切称呼我为“偏初雍杰”,我有了一种纯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