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172580

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记永兴镇龙头桥村主任曾凡伦

“曾主任,快到家里来喝口水。”龙头桥村村民每逢遇到曾凡伦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2017年2月,49岁的曾凡伦被村民推选为龙头桥村主任,两年来,他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带民致富的承诺,团结全村党员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功带领龙头桥村迈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跻身于达州市四好新村之列。

夯基石强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焕发新生机

“我是龙头桥村的一份子,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是我的责任!”在外务工多年,已经荣升至经理的曾凡伦得知家乡建设需要他时,毅然放弃年薪丰厚的工作回到家乡,从此深深扎根在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中。

好的基础是成功的关键。为了摸透村情民意,曾凡伦特意添置了一辆摩托车,白天奔走于田间地头、村落院坝,晚上熬更守夜,及时梳理基本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1个月的“急行军”,龙头桥村辖10个居民小组,1501户,人口5560人,青壮劳动力90%以上外出务工,村级活动阵地不完善、使用率不高等基本数据和突出问题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他暗下决心“要为村民们办几件像样的实事!”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让村民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曾凡伦软磨硬泡向上争取基建项目,马不停蹄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东奔西走协调占地事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村共硬化通村连社道路20余公里,新修绕场产业道路2.4公里,完成了龙柳公路5公里道路扩宽及硬化工程,新建了村党群众服务中心,硬化了村办公室广场,完善了村办公室周边排水沟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转民风树正气

村级综合治理呈现新气象

曾经的龙头桥村流传着一句话“谁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个更比一个黑。”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上访频繁、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等制约着龙头桥村的发展。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彻底改变龙头桥村面貌,创建省市“四好新村”,曾凡伦和村支“两委”干部反复探讨村级治理路径,最终形成“1+n”治理模式,即纪律上以村规民约为重点,完善党务村务财务规范公开制度;监督上以村监委会为主体,建立党员、村民监督审查机制;决策上以村委会统领,健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

“现在,每一件事情都是共同投票决定的,大家都积极支持、拥护实施。”龙头桥村村民高兴地说到。随着不懈的努力,这个上访多、问题多、民风差的后进村逐渐变成了一个村风民风好、村民和谐幸福、特色产业发展兴旺、群众满意度高的四好村。

聚民意谋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龙头桥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传统作物,一年辛苦到头,收益仅够维持一家温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龙头桥村村支“两委”结合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立足龙头桥村实际情况,提议并发动村民发展以柑橘为主打的“果林+”产业新路子。

“他见识多、思路清、技术好,跟着他发展产业我们放心。”2014年,回乡发展的曾凡伦被更多村民认识并熟悉。龙头桥村地处平坝浅丘,交通四面八方联通,水利设施基本配套,为发展柑橘产业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多方协调沟通,他说服同时返乡创业的唐继云合作注册了“绿然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发展优质柑橘500亩,随后四年又不断扩展,到2018年,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实现经济收入30余万元,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成为村主任后,为解决土地大面积抛荒问题,他积极引进业主发展中华蜜柚1200亩,同时村上以基础设施作为股权投资,发展110亩大闸蟹养殖示范基地,所获收益15%归村集体经济。

通过积极引导群众入股分红、开办农家乐等,村民们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龙头桥村的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昔日的“穷山窝”变成了“金沟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