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位于达州主城区,农村人口24.2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6.68万人,输出劳动力12.71万人,农村“老弱病残”多、劳动力匮乏、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去年以来,通川区坚持问题导向,以农民工党建为驱动,大力实施“万清千引百育”计划,着力推动万名农民工摸清底数、千名农民工回引创业、百名优秀农民工育优育强,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农民工67699人,回引返乡1978人,担任村“两委”干部74人、进入村级后备力量118人,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项目5个、农业特色产业64个、专合社33个、家庭农场36个,荣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
“万清”明家底,聚焦精准研判、谋定后动,推动农民工工作有的放矢、靶向用力。一是多层级摸清底数。结合春节前后农民工全覆盖走访慰问活动,扎实做好农民工信息采集工作,健全完善区、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农民工信息台账》和《农民工党员和优秀农民工信息台账》,全面摸清67699名农民工工作流向、从业情况、政治面貌、入党意愿、返乡创业意向、担任村干部愿望,做到“六个清楚”。二是多维度分析研判。根据农民工党员、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任职农民工、农民工村级后备力量、农民工党员发展对象等结构比例,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研判重点工作任务13项;结合农民工技术专长、返乡意向、入党意愿、担任村干部愿望等统计调查,综合遴选确定创业意向对象1298人、重点接洽对象282人。三多途径明细举措。以实施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为统揽,配套出台农民工党组织设置、优秀人员推荐入党、教育培训、回引返乡创业、加大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回引进入村级班子队伍等系列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构建“1+N”农民工党建工作体系,做到思路明确、措施有力、推进有序。
“千引”促创业,聚焦回引扶持、示范带动,推动农民工工作服务中心、助力发展。一是内外联动扩大推介力。依托在外流动党组织、商会、支乡联谊会等平台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集中推送家乡基础资源、发展布局、政策环境等优势资讯,主办各类农民工团拜会、座谈会、交流会、咨询会27场次,发放《家在通川》农民工服务保障手册10.7万册,针对性推介特色产业项目60余个,回引农民工返乡1978人。二是示范带动增强吸附力。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创新项目、工商资本、带富能人“四进农村”行动,打造魏兴工业集中区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1个,依托“达巴高速经济带”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18个,一次性投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0万元,择优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10个,吸附带动农民工返乡创业190人。深圳市罗湖区流动党员邱兴堂返乡创业事迹被《人民日报》宣介。三是优化政策提升扶持力。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和省政府《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信贷、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操作规程,设置农民工返乡创业咨询服务中心,提供创业咨询服务573人次,开辟国土、税务、涉农补贴、工商注册等“绿色通道”,落实优先服务措施11项。
“百育”强队伍,聚焦递进培育、选优任贤,推动农民工工作固本培元、厚积薄发。一是建好党组织之“家”。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在通川籍农民工聚集的广东、深圳、福建、浙江、江苏、重庆、成都等地全覆盖组建农民工流动党支部,并以党支部标准工作法统揽推进标准化建设,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督促流动党员按时参加党日活动、按期缴纳党费,让农民工党员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档。二是铺好快成长之“路”。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家庭能人、致富带头人、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党员和村级储备力量“六个定向培育计划”,重点将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35岁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92名返乡农民工,纳入定向培养对象范畴,着力把返乡农民工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三是搭好进班子之“桥”。结合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回头看”、集中整顿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及推动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等工作,针对调整、撤换的村(社区)“两委”班子空缺,重点考虑从优秀返乡农民工补充。同时,采取任命、兼职、聘用、挂靠培育等方式,把优秀农民工吸纳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