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巴州区紧紧围绕决胜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不断创新聚才用才举措,在精准招引、全面培育、广建平台、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着力填补人才缺口,招引上突出“精”。坚持务实管用、量质并重原则,凸显精准引才理念,把好选才关口,确保引进真正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一是精准设置岗位。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的引才原则,加强岗位摸排调研,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精准设置岗位所需学历、专业等引才条件。二是精准引才渠道。在本地统筹引才基础上,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大力开展小分队赴外引才活动,年内赴清华、人大、成都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20所国内知名高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对口招引人才5次,引进教师317名,医生45名,企业高层次人才8名。三是精准考核比选。组建专业引才队伍,严格公示、资格审查、面试、笔试等考察考核环节,坚持严格标准、优中选优,将考生工作意愿、期望与专业知识、协调能力一并纳入考核内容,从招引源头上增大留才概率,引进急需适用的紧缺专业人才58名。
着力提升人才素质,培育上突出“全”。聚焦提升人才政治能力、专业素养、工作水平,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全面开展人才培训培育工作。一是全覆盖培训。制定并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人才计划,在区、乡、村三级和各行业系统分层分类开展全覆盖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集中培训班、科级干部主体班等主体班次5期,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次6期。统筹推进村(居)民小组长和村两委干部全员培训工作,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7万人次。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二是全覆盖帮带。制定引进人才全覆盖联系服务制度,要求引才单位为新入职人员指定联系领导和业务骨干,并优先使用在综合岗位,促使引进人才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三是全覆盖选育。坚持重点引领、整体推进原则,在各行业系统分别择优培养部分优秀人才作为行业引领标杆,带动各行业人才发展。年内遴选并培养创新型企业家35名,培养认定高技能人才138名,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00名,选派123名骨干技术人才到上级部门和高校进行专业技能提升。
着力发挥人才作用,载体上突出“广”。围绕创新创业、脱贫攻坚、推动发展,广泛搭建了科研、创业、基层等多层次、立体化平台载体。一是搭建创新平台。深入推动校地企地院地合作,以成都巴中协同发展为契机,与四川大学进行校地科技研发合作,共同实施《解答降脂滴丸药理学研究及产品研发》项目。积极组织四川秦巴山珍有限公司、巴中市正大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4个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中心、产业示范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研发并转化“水泥基泡沫保温板保温系统”、“憎水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等科研成果25个。申报了普瑞制药、精致现代农业等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进一步搭建了高端科研平台。二是搭建创业平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依托巴中精致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七彩世界星创天地,依托四川塔基崧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塔基崧源PGS有机农业星创天地,依托盘兴物流园设立了创客空间“盘兴商虎”,建立了盘兴电商创业孵化园,结合SYB培训,加大大学生创业培训指导服务,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服务,加大大学生创业贷、回乡创业贷等创业贷款发放力度,全面落实创业贷款政府贴息制度,推动82名大学生成功创业。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巴州区运管中心线上服务平台,为全区贫困村、贫困户在线免费提供快捷、实用的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入库科技专家257名,科技信息员533名,贫困户近3万户,全年完成解答技术咨询1300多条。依托巴中精致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巴中科技扶贫直通车”线下服务平台,实现了基层技术需求与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为基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搭建交流平台。大力开展干部上挂、外派、下派工作,加强人才岗位交流、推动干部有序流动、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全年组织上挂、外派上级及发达地区顶岗学习锻炼14人,选派科技人员智力服务园区6人、驻村帮扶“第一书记”373名、驻村农技员114名。
着力营造留才环境,服务上突出“优”。深入贯彻落实“巴山优才计划”,加强人才联系服务,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引进人才编制、经费、住房、生活等相关待遇。一是加强编制保障。探索推行人才招引待编制度,允许全区超编或满编的机关事业单位(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除外),若在三至六个月内有相应人数退休干部职工,可提前申报一定数量的人才招引计划,用于引进各类紧缺专业性人才。同时设置引才单列编制50个,园区引才专项编制10个。二是提高经济待遇。整合投入人才发展专项经费829万元,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性住房260套,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发放市管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为在编在岗高层次人才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万元、博士研究生10万元的标准足额发放安家补助。三是优化联系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和引进人才全覆盖联系制度,成立区人才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人才工作、生活服务对接,年内帮助高层次人才和引进人才解决生活、工作、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问题50余起。
(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组织部 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