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以农民夜校为主阵地,突出“守法、诚信、感恩、自强”教育重点,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学政策、学技能、学法规、学经验、学感恩,争做新型农民,进一步树立和谐文明新风,为助推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培训6000余场次,培训农民群众18万余人次,农民夜校已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
强化资源建设,搭建授课平台。一是夯实办学阵地。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整合辖区内的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场地资源,按照“八有”标准积极搭建教学阵地,在全县196个行政村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同时,充分借助远程教育站点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为51个贫困村校配备了高清电视、接入了互联网。二是配强师资力量。从全县熟悉政策法规、掌握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技术专家、第一书记、新乡贤、农村致富能手中选聘师资人选,选配专职教师323人,兼职教师510人,确保了每所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时,整合党校、人社、农业、教育、卫计等部门资源,成立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明科普5支宣讲队伍,到各个夜校巡回授课,多渠道满足夜校师资需要。三是优化教学资源。结合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以“视频播放+教师讲解”方式定期组织党员、群众、贫困户集中学习,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等。同时,编发《十九大精神解读》《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解读》《科普知识》《种植技术》农民夜校专用读本和音像教材1万余册。
强化学习内容,确保精准施教。一是量体裁衣,打造精品课堂。在课程设置上实行量体裁衣、定单培训,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院坝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根据村民需求邀请相关老师授课,实现了由村党支部“配菜”变农民“点菜”。二是注重实效,分类建立档案。在充分了解农民群众人口信息、文化程度、种养殖习惯等情况基础上,分类建立“农民夜校群众档案”,把诚信、守法、感恩、自强纳入农民夜校主题教学内容,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奔康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师资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农民夜校工作数据库”,对授课老师的讲课次数、讲课内容、听课人数、群众反响进行综合考评,对授课质量高、社会评价好、贡献突出的师资,进行表扬宣传,并重点掌握、优先聘请,对长期拒邀不授课或2次授课评估满意率低于70%的,及时调整出库,有效保障了授课质量。
强化授课方式,让课堂接地气。一是开办“流动课堂”。在做好传统室内教学的基础上,将农民夜校教室“搬”到产业发展基地、村民院坝、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模拟、亲身示范,既提高理论知识,又增强操作技能,全面提高了群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二是开展“送教上门”。充分利用农闲时段、下雨天,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上门活动,推动夜校延伸入户、覆盖到人,确保教育学习不漏户、不漏人、不漏学。三是拓展授课方式。结合村情民意,创新授课方式,将金钱板、快板、“三句半”等融入教学课堂,把政策法规、文化科普、村规民约等内容通俗化、形象化,得到群众普遍欢迎。目前,农民夜校通过“流动课堂”“送教上门”等活动,讲解油橄榄、银杏、中药材、麻鸭、白鹅等种养殖技术180余场次,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120余场次,上门送学156人次,受益群众近6000人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个、创建“四好村”88个。
强化制度保障,夜校稳健发力。一是健全制度。建立《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制度》《农民夜校学员积分管理制度》等学管制度,实施学员星级管理制度,对评选出的一、二、三星级学员与星级文明户评定、五好家庭评选挂钩,在村上进行张榜表扬;对评选为四星和五星级的学员,给予一定物质鼓励,并在乡镇范围内通报表扬,颁发“农民夜校星级学员”奖牌。二是强化管理。明确由贫困村第一书记、各村支部书记为夜校负责人,重点从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中确定1-2名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群众信服的人员负责夜校日常工作。三是强化考核。将农民夜校培训工作纳入各村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制度,对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的,严格执行“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机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达州市开江县委组织部 彭涛、杨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