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竹县脱贫摘帽决胜年,面对整县摘帽大考、32个贫困村退出、20234人脱贫,大竹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来川视察讲话精神,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聚焦脱贫攻坚一线,聚力支部建设、党员示范、群众教育、产业发展,汇聚决胜脱贫攻坚、奋战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
一、聚力组织建设,让一线支部强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是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抓实“五个基本”,夯实底部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大力实施“基层党建31113示范工程”和“一片四带”建设,从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5个方面加强农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动党的一切工作深入支部,切实增强支部对脱贫攻坚引领力和战斗力。截止目前,完成154个基层支部标准化建设,46个软弱涣散支部提档升级。二是落实待遇保障,激发工作热情。研究制定《大竹县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决胜脱贫攻坚活力七条措施》,财政预算1500余万元用于增派村党组织专职副书记,落实村组干部绩效报酬、人身意外保险和每年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机制。严格落实村每年8万元党组织运行经费,贫困村第一书记2万元、非贫困村第一书记5000元工作经费,切实增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三是做实队伍培训,训强工作本领。县委决定将3月作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培训月”,集中力量对全县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组、乡镇党委副书记共1002名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按照“抓什么训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特点合理安排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脱贫一线干部履职能力。
二、聚力“细胞”工程,让一线党员干起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大力实施“细胞强健工程”,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身体力行作表率。一是开展“四亮”活动,增强身份意识。在全县广泛开展“亮旗帜、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活动,坚持把佩戴党徽作为一种自觉行动,把亮明身份作为一种无声承诺,把干出成效作为一种目标追求,全县掀起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热潮,引领党员走在前、作示范。二是落实党员职责,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党员设岗定责、志愿服务、公开承诺等方式和一些有形有效的组织生活,增强党员向心力、凝聚力,有效的把他们组织起来,不断提升党员服务群众责任意识。三是强化党员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教育,严格落实“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制度,坚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通过党员晨读、广播晚听、智能微看等方式,督促23328名基层一线党员认真做好十九大精神、《党章》学习,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四是选树先进典型,增强看齐意识。注重挖掘优秀共产党员,设置“党员示范户”、“党员联系帮扶户”门牌,开展“现场讲故事”活动,通过外宣内宣加强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报道,加深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引导和现实影响。每年“七一”县上拿出一部分名额集中表扬一批乡村优秀共产党员。
三、聚力感恩教育,让一线群众动起来。消除精神贫困,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本领,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重要抓手,更是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关键所在。一是在扶志上持续下功夫。坚持以“艰苦创业”“脱贫争先”“感恩奋进”等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采取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组织脱贫攻坚成果展示、脱贫户现身说法,评比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方法经验,引导贫困户谈脱贫成果、议项目推进、评好人好事,进一步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二是在扶智上持续下功夫。规范建设374个农民夜校,发挥县“5+2”“3+2”帮扶力量作用,纳入教育师资,建成农民夜校中心校50个。严格落实《规范农民夜校运行管理五条措施》,充分利用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站点作用,以“学政策、学技能、学法规、学经验、学感恩,争做新型农民”为重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三是在育新风上持续下功夫。为革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建庙塑像等陈规陋习,坚持以“四好村”建设为引领,加强农村新风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去年,县委、县政府表扬评定了十大产业脱贫、十大自强不息、十大知恩感恩、十大勤劳致富、十大邻里互助等50名模范人物和十大感恩奋进模范村。
四、聚力增收致富,让一线产业兴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必须要发展能稳定增收的农业产业,为此我县致力于抓好农业产业,为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是做强产业项目。精准把握地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打造香椿、苎麻、糯稻、白茶“四张名片”,形成以秦王桃、琯溪蜜柚、清脆李种植业为支柱,青花椒、黑山羊、藏香猪等种养殖业多元推进的欣欣向荣产业发展局面,建成“万亩香椿基地”“五千亩蜜柚园”“万亩糯稻基地”等15个大型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先行基地,建立45类特色产业集群,开辟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新路子。二是用活发展模式。坚持特色引路,巧用资源开发、市场运作、服务创收“三马拉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对外招租、合股联营、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参与市场经济运作,按照一定比例分红获利,提供农资供应、农机农技、劳务用工、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服务多种发展模式攻坚克难。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实体和网络相结合方式,采取“线下体验,线上订购”的“互联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强“农超对接”将产品纳入农特超市,实行线下销售,全县目前与23家超市建立对接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农特超市展示、网购企业销售”方式,实现线上销售,建成50个电商服务站,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拓宽农特产品销售途径。(中共大竹县委组织部 舒亮 胡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