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网消息 近年来,开江县围绕精准脱贫、发家致富、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五项重点,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建成农民夜校196所,初步形成覆盖面广、运行规范、管理有序、实效明显、独具特色的农民夜校培训体系。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开展夜校培训5900余场次,培训农民群众17.5万人次,助力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0个、创建“四好村”88个。
夜校宣讲接地气,致富奔康笑开颜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件大事、一件急事、一件好事,大事就是习总书记来我们四川视察调研了......”前不久,讲治镇伍家寨村文化广场聚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开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宇科作为全县农民夜校巡回宣讲团成员,正给大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生活要过得好,靠的是啥子?靠各人腰杆硬、腰包鼓!”张宇科用接地气的方言俗语、鲜活生动的身边事例,向村民们讲授如何移风易俗、发展产业、致富奔康。“我们农村人也要懂文化、懂技术、懂市场,多种经济作物,发展规模养殖,成立专合组织抱团发展,这样才赚得到钱,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
“这堂课讲得实在,对我们规划产业很有帮助”一堂课下来,村民发展的思路更清晰了,“习近平总书记到战旗村调研,勉励村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大伙儿发展”稻田+""果林+“生态农业的信心更足了”伍家寨村第一书记何汝斌表示。
开江县立足夯实执政根基、繁荣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目标,围绕农民夜校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流动课堂”“送教上门”“指尖课堂”等教学形式,讲解油橄榄、银杏、中药材、麻鸭、白鹅等种养殖技术650余场次,上门送学5600余人次,受益群众近6000人次。同时,注重发挥农民夜校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平台作用,创新“四联”工作法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已消除“空壳村”227个,1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群众“诉求点单”,干部“接单上菜”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期间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访贫困群众,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并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让大家备受鼓舞。”在灵岩镇李家嘴村的会议室里,村民们正聆听县委委员、新宁镇橄榄社区党委书记邓宏儒的宣讲报告。
邓宏儒是该县统筹选派的农民夜校宣讲团成员之一。结合自己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她从社区环境卫生提升、房屋拆迁安置等内容给村民们宣讲乡村振兴战略。邓宏儒所在的橄榄社区通过整合资源建立“社区百事通”平台,为辖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事务办理、困难援助、网络查询、警务应急等个性化服务,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社会治理模范社区。
“没想到农民夜校成了村民意见征集的平台,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很多村民的建议,破解了很多疑难问题。”灵岩镇党委副书记肖大成介绍到,依托农民夜校教学课堂,创新“教、响、去、议”教学模式,将专题讲解、“村村响”、院坝讲解、村民议事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出群众“诉求点单”,干部“接单上菜”的新模式,让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事务性工作变成了心贴心的联系服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村党支部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向心力得到全面增强。
开江利用农闲时间,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上门学习活动,组织技术骨干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扶持,推动夜校延伸入户、覆盖到人,确保教育学习不漏户、不漏人、不漏学。
同时,该县依托农民夜校成立“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提升”6个脱贫攻坚人才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指导发展种养新品种10余类,有效激活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智力支撑。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如何实现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依托农民夜校平台,结合开展“学政策、学技能、学法规、学经验、学感恩,争做新型农民”活动,开江县按照村情实际、农民意愿,创新授课方式,将金钱板、快板、“三句半”等融入教学课堂,把政策法规、文化科普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俗化、形象化,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梅家乡蚂蟥沟村农民夜校教室里,醒目的标语让人眼前一亮。“乡亲们,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自己加油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沙坝场乡黑沟村村民吴显斌在这里客串了一堂夜校讲师。
很难想象,吴显斌过去竟是黑沟村有名的“缠访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农民夜校改变了自己。2017年,吴显斌在村社干部的动员下,进入农民夜校学会了魔芋种植技术,并通过种植魔芋实现了脱贫。由于事迹突出,县委组织部特聘他为农民夜校教师,专门向贫困群众讲授他的脱贫经历,带动更多贫困户走上感恩奋进、自主脱贫的道路。
“用夜校改变群众生活,让群众丰富夜校教学”开江以农民夜校为阵地,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将50余名致富带头人、新乡贤等作为特聘教师,定期分片区开展“五学一争”活动,惠及农民群众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