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渠县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谋划推动,坚持以服务全面创新改革和脱贫攻坚为主线,聚焦打造四川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管用体制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人才强县之路。
坚持突出开放合作,“三大计划”推动人才吸引集聚功能不断凸显。一是大力实施“宕渠英才汇聚计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意见》,县上每年预留拿出50个以上专项编制、列支10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各类紧缺人才的引进。依托“千名硕博进达州”引才行动,坚持刚柔并举、以用为本,累计引进硕博人才115名,为渠县未来发展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二是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围绕全县“5+1”特色农业、“4+3”现代工业和“4+7”服务业提质工程,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宕渠智库、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大决策顾问团、联谊支乡协会“四大平台”。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博士服务团产业创新协调中心2个,加快推进2个巴渠人才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资深博士专家15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41名。创设1亿元工业发展基金,遴选100名高端人才组成专家库,力争新认证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市级技术中心12个以上,助推工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三是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出台《关于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成功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10所知名高校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农业示范基地1个,促成北京联大、四川大学等高校来渠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8个,重点打造2个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形成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1+2”平台体系,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坚持突出以用为本,“三大工程”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经费800余万元,依托党校、农民夜校、党建E平台及县域人才实训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以“课堂+实训”模式,递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支持12名硕博人才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担任副科级领导干部。二是实施“技能人才强基保障”工程。围绕能源、建材、电子电器、食品加工和汽摩配5大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有机衔接,实施实用人才开发“525”计划,遴选182名专业技术紧缺人才作为行业领头人予以重点培养,年均引进“两化”紧缺人才800余名、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余名,形成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三是实施“百村千名乡土人才培育”工程。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组织涉农部门引进的10名硕博人才与本土农业技术专家共同组建“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团”,依托130个贫困村“农民夜校”,月均巡回开展农技培训3000余人次,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柑橘、柠檬、黄花、核桃、花椒、粮油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心打造“‘5+1’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人才示范带”,年均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600余名。
坚持突出机制创新,“三项举措”推进人才宜居宜业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针对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采取建立对口帮扶联系点、专家服务站点、人才实训基地等方式,统筹推进各类人才下基层活动,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破解发展难题。着眼盘活用好教育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存量,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教学、义诊服务、技术指导和对口支教、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扎根基层、技能过硬的实用人才,既充分释放了人才活力,又推动形成了县、乡人才资源共享新机制。二是关心关爱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定期开展“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活动,建立“人才之家”和“青年创客服务中心”,每年安排资金80万元为全县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发放岗位激励奖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定期举办硕博人才文化沙龙,主动为引进人才在医疗服务、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率先在全市投入建成230套“拎包入住”标准高优人才公寓,增强人才特别是引进人才职业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强化人才开发政策支撑。制定出台“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配套完善“六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办法,使其成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根本遵循。围绕脱贫攻坚、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编制《全县紧缺型专业人才选育办法》和人才需求指导性目录,制定出台《渠县重点人才项目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着力为完善人才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构建起坚实的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