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亚飞)2月17日,大年初二,马边彝族自治县永红乡团包子村,吉怕达能家门前一派喜庆,一排圆桌排开,摆满好酒好菜,“今年赚了钱,风风光光地送女儿出嫁。”吉怕达能红光满面,举杯与乡亲们庆祝。
2018年新春,团包子村洋溢着喜庆气氛。团包子村村支书季敏介绍,“截至2017年底,全村50户228人脱贫,经过国务院扶贫办检查验收后,我们村摆脱了贫困,这比原定目标计划提早了两年。”
团包子村是省定贫困村,位于马边、美姑、雷波三县交界处,距离马边县城53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温度13度,是一个纯彝族村落。可就这样一个地处小凉山深处的贫困小山村,脱贫奔康却“快人一步”,其中攻克了哪些难关?又有何诀窍?
关卡1:如何鼓舞村民干劲?
良方:不以是否建档立卡作为唯一帮扶标准
2014年起,乐山市工商局对口帮扶团包子村,2015年,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环来到这里,虽对当地的贫困状况早有耳闻,但第一次到村时,他还是惊呆了。
“我们宁愿不当这个干部也不想搞发展。”胡环第一次召开村委会,数名村组干部就直截了当地给他浇了盆冷水。
为何不愿意发展?胡环半个月内走访了百余户村民后意识到问题,“大家穷惯了,普遍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里土地贫瘠、天气寒冷、山高石头多、位置偏远,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两季竹笋采收和玉米种植,文盲和半文盲占90%以上。
当务之急是唤醒村民的发展意愿。一摞厚厚的产业发展问卷帮助驻村工作组打开思路,“彝族同胞致富没有门路,可以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激励大家,在村民中形成‘我要发展’的意识。”
为找好致富带头人,驻村工作组“广撒网”,确立了“不设门槛”的帮扶原则,帮扶对象不限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村里党员和有意愿发展的村民主动带头发展产业。
全村首批帮扶对象以个人意愿为前提,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资格审查的方式,共确定3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占19户,非贫困户占11户。
#SplitPageHere#
关卡2:产业如何发展?
良方:培养“致富带头人”“传帮带”
春节期前,到村收购土鸡的人络绎不绝,村民散养的跑山鸡不断“飞”出小凉山。
“如今,团包子村的土鸡、仔猪不愁卖。”季敏说,还没出栏,就被订购一空。
团包子村土鸡养殖产业 乐山市工商局供图
然而,两年多前,村内还没有规模化的养殖产业。
2016年,在驻村工作组的引导下,全村首批帮扶对象开始饲养土鸡。工作组在饲养效果较好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中各选出1户品德好、积极性高、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农户作为致富带头人。乐山市工商局向他们赠送了鸡苗和饲料,帮助修建圈舍,并帮助致富带头人将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至500只/户。
“村民间的竞争意识也在逐步酝酿,大家都向致富带头人看齐,致富带头人之间也相互比拼。”胡环说,大半年时间,这批养殖户户均纯利润1400元,致富带头人户均纯利润32000元。团包子村产业发展从此有了“领头羊”。
驻村工作组随即强化资金补贴和技术支持,新建了家禽保温孵化房、引进了成套母猪产床,不断引进优质畜禽品种改良畜禽结构,并实现了猪、鸡、羊的自繁自养,形成了产供销的产业链条,达到了“改输血为造血”的帮扶目的。
为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胡环还支持致富带头人外出“取经”,同时团包子村每月两期的农民夜校由致富带头人和发展有成效的村民轮流上台做分享。大家谈心得、讨论养殖技术,并整理形成了一套适合团包子村当地实际的养殖技术“土方子”。
村民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被激发, 2017年团包子村召开产业发展大会,近百名热情高涨的村民畅谈了自己发展愿景,新增了能繁母猪养殖项目,并将帮扶范围扩大至全村所有贫困户,同时兼顾略高于贫困线以上的临界贫困户。
此外,乐山市工商局利用“商标扶贫”,为村民的特色农产品申请注册了“万担坪”注册商标。
“有了品牌后,团包子村的农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培养了村民重视产品质量的意识,大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种养殖,并相互监督,共同维护品牌价值。”季敏介绍。目前,在乐山城区部分超市,来自团包子村的“万担坪”玉米糁和玉米粉是热销产品,因绿色有机、原汁原味,深受消费者欢迎。2018年,团包子村将培育更多农副产品“飞”出大山,让冠以商标的针笋、腊肉、土鸡、仔猪、高山蔬菜等特产走上城乡百姓餐桌。
#SplitPageHere#
关卡3:如何实现长效增收?
良方:光伏产业“强”底气
解决了团包子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实现产业长效增收的问题。为此,团包子村着手把绿色产业引进来——新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团包子村光伏产业 乐山市工商局 供图
在素有“金山银水”美誉的马边,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与扶贫开发的关系是产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响应乐山市能源结构调整的号召,利用当地光照条件,在多次调研论证后,团包子村选择了光伏发电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光伏综合利用的发电模式,即将农业发展和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在发展光伏发电的同时为农业种养殖预留出充足的空间,实现了土地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收益的最大化。胡环将市工商局划拨的16余万元纳入产业帮扶基金,连同其它帮扶资金420余万元,在团包子村为全乡四个村建起装机容量662Kwp的光伏发电站。该光伏发电站服务年限为25年,每年可为永红乡带来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可为团包子村带来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看看我们的电站,上面发电下面养鸡,这都是双倍的收益啊,今年注定又是个丰收年!共产党、驻村工作组瓦吉瓦!”住在电站旁的耍惹木罗竖起大拇指,一脸期待。
胡环说,光伏产业要爱护好、培育好,壮大后还要反哺其他产业,充实村民的“钱袋子”,让光伏产业的利好惠及每一位村民,真正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