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渠县在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激活存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思路,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视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第一资源”,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525”工程为载体,积极打造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培育、联系和服务“一体化”平台,努力构建一支有觉悟、懂技术、善创业、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着力为推动精准脱贫发挥好人才效用。
“5支队伍”下基层
整合资源带动实用人才素质提升
一是党政人才结对帮扶。选派政治坚定、能力突出、责任感强的优秀干部,进入全县贫困及非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结合整村脱贫工作开展,担任起识别、联系、服务农村实用人才“特派员”,并将联系服务农村实用人才作为“第一书记”考核评价内容,督促实现人才间双向互助。
二是专技人才倾囊相授。围绕全县“5+1”特色农业发展,选派水利、果蔬、农机、种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采取实地讲解、现场演示、入户宣传等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精心讲解种养殖知识,现场解答技术难题疑问。
三是硕博人才献智献策。组建以农林、畜牧、法律等专业为主体的“硕博人才工作队”,深入全县60个乡镇巡回举办知识讲座、专题报告会、现场咨询会等,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交流、培训、指导等服务,有效为扶贫一线输送高智资源。
四是经管人才带动发展。大力发动县内外企业优秀经管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以“1+N”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产业、带动培育人才的新格局,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劳动力消化、技术实践提升的“良性循环”。
五是乡土人才发光发热。定期遴选一批本土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经管能人、乡村科技人员,纳入“土专家”“田秀才”信息库,搭建信息交流、实用技术分享平台,实打实的在乡民院坝之间共享种养技巧,让“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2个平台”重培育
搭台唱戏促进实用人才技能应用
一是强化“农民夜校”技能培训。大力倡导农村实用人才上“农民夜校”,创新“订单式”分类递进培训,坚持以中、短期技能型培训为主,以现场教学、听众点将、田间“微课堂”等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型技能培训,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效。
二是推进“人才驿站”服务建设。采取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集人才培训、信息发布、农技支持、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驿站”,扎根于农村基层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办事不出村组户”服务点及APP运营,搭建起农村实用人才政策咨询、创新创业、技术攻关等“全网式”服务平台。
“5大行动”见实效
精准施策加强实用人才挖掘开发
一是实施“千名乡土人才培育计划”。着眼于发挥人才效用助力精准扶贫,持续实施“产村一体化”人才保障工程,打造“渠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人才示范带”,大力培育发掘100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盘活本土实用人才资源。
二是推进“宕渠智力扶贫”计划。牢固树立“扶贫更扶智(志)”工作思路,组建宕渠智力扶贫工作队,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活动,建立起“智力扶贫”长效工作机制,有效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三是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夜校”活动。借力科普宣传资源,将科普大篷车引入农民夜校进行科技知识播放宣讲,丰富夜校教育培训载体,用浅显易懂、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别实用人才对知识的了解需求。
四是抓好“宕渠智库”建设。在县、乡两级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培训资源库,乡、镇、街道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档案,准确地掌握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基础数据,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动态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机制。
五是开展“乡土人才之星”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土人才之星”推进评选,积极推荐群众认可度高、产业带头性强、积极扎根基层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以荣誉表扬、物质激励的方式弘扬农村实用人才乐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
(中共渠县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