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泸州市举行非公企业集中建党授牌仪式
今年以来,泸州市在产业园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领域广泛开展“党旗飘扬·先锋引领”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集中授牌建党、规范支部运行、引领作用发挥,巩固提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取得明显成效。截止6月底,全市集中授牌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216个,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突破,同步压实党建责任
一是着力做实“一体两翼”工作机构。充实调整原市委“两新”工委,更名为“市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依托市工商局、市民政局成立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和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并增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科和社会组织党建科,落实工作人员6名,统筹负责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县区同步健全机构、落实工作力量。二是着力理顺“责任明晰”工作体系。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协调会、推进会和现场会,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市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牵头抓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和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指导督促”、县区园区“主业主责”、街道社区“兜底落实”工作格局。三是着力压实“季度述职”工作责任。坚持把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市委“季度述职”,县区组织部长、县区委书记、联县(区)常委,分季度向市委常委会述职,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对“两个覆盖”较差的县区地方和单位2名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限期整改。
以集中组建授牌为抓手,同步推进“两个覆盖”
一是集中排查,摸清家底。市集中两个月时间,以工商民政注册登记数据为基础,以“五个清”台账为重点,集中排查时间细化四个阶段:自查阶段、核查阶段、审查阶段、汇总上报情况阶段。截止6月底,通过排查,全市有共有正常运行的非公企业2682家,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1987家,党员3人以上的全部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为80.07%,党的工作覆盖率100%。二是集中组建,推进覆盖。结合主题实践活动要求,把产业园区覆盖作为“重头戏”,创新”两孵化、三组建、四同步“党建模式;把互联网企业、商圈党建覆盖作为“新实践”,积极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党委和社会组织综合党委“集中领导”、行业系统“支持配合”党建模式;把5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和30人以上社会组织覆盖作为“必修课”,灵活组建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有效覆盖。三是集中授牌,激发活力。“七一”前后,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分别举办集中授牌仪式。授牌前,首先组织新建党组织书记参观党建工作有特色的示范典型,感受党建工作的氛围,学习先进经验。授牌中,注重对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的党性教育,感化教育。授牌后,加强新建党组织的跟踪,通过派驻党建指导员,确保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
以规范标准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规范化建设
一是高标准建设“六有”阵地。按照培育一批“阵地亮、制度全、设施齐、活动好”示范阵地要求,印发阵地标准化建设方案,指导园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高标准打造10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阵地。二是高标准推行固定党日。坚持以党支部为单位,按照“时间相对固定、方便党员活动”原则,每月确定1天作为固定党日时间,每次活动不得少于2小时。将固定党日活动与“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年度述职等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固定党日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长效开展。三是高标准保障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党建工作专项资金,按照党委10000元/年、党总支5000元/年、党支部3000元/年的标准,对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经费实行定额补助。园区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到年初经费预算,由市财政统一拨付。
以发挥作用为导向,同步提升党建服务水平
一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结合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红歌会、主题演讲比赛、七一表扬等形式,打造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示范单位103个,创建服务型党组织119个。广泛开展“双强六好”、“支部结对子·党员手拉手”活动,上半年,全市267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与农村结对帮扶对子,今年共办实事287件,累计向贫困村注入帮扶资金或物资折合人民币258万元,向社会捐款捐物280余万元。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组织的引导下,推行党组织负责人与企业管理层“双向进入”、党员与科研生产经营骨干“双向培养”、园区企业与街道社区服务“双向领办”等做法,“七一”前后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组织开展“党旗飘扬·先锋引领”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报道,推出“先锋颂”、“典型在身边”系列专刊。三是发挥服务群众作用。结合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党建联盟讲堂”、“党员先锋驿站”、“爱心公益行动”等党员活动平台30多类,按照“计划共订、遇事共商、阵地共建、活动共办”的“四共”机制,整合资源开展党群共建活动。全市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工会组织1630余个,团组织890余个,建立妇委会9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210多个。通过多措并举建党组织、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
(中共泸州市委组织部 刘泽林 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