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公路像玉带围绕全村,一排排新村聚居点骄矜矗立,镜湖、明湖、鸳鸯湖里鱼群腾跃,苗圃基地万紫千红……望着眼前这一幅幸福美丽新农村美景,70多岁的吴世荣老人兴奋地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引回来‘县官’当村支书,我们村才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以前,我们可是远近有名的穷山村哟。”这是达川区省级贫困村-龙会乡花石岩村在两年间的突变。
突变,源于达川区坚持“精准扶贫、党建先行”理念,将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推行“四项举措”抓实党建促脱贫,实现党建扶贫双赢共进取得的成果。
实施“百名支书回引” “战斗堡垒”坚强有力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作为达川区挂了号的村务“乱村”、工作“后进村”、上访“专业村”,花石岩村村民们迫切希望有一只坚强的“领头雁”能带领他们摆脱世代的贫困,过上发家致富的好日子。得知担任20余年“县官”的吴传全退出领导岗位,龙会乡党委带着村民们多次“上门回引”,恳请吴传全回村领着大家干。吴传全没有让他们失望,走马上任后,他带领干部群众修道路、修学校、引业主、兴产业,短短两年间,新学校、新道路、新民居、新酒厂、新农业相继展现,花石岩村已从步步踩石头,荒山秃岭多,干啥都发愁的穷山村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成果的得来绝不是因为偶然。达川区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为党建扶贫的“重头戏”,抓住村级党组织换届的有利契机,实施“百名支书回引”行动,推行“六选”办法,回引了一大批机关退休干部和退居二线干部进入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向“战斗堡垒”输入了新鲜血液,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
推行“六制”工作法 党建扶贫抓有方法
“关于修建3社道路需社员人平筹资500元的议题通过,贫困户再次核定的名单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100亩种植加工型红辣椒,因产品同质化严重被否决……”这是虎让乡庙垭村实行“参与式治村机制”后,某次村民代表会议的记录,记录显示,这次会议5个议题中,群众表决通过3个,被否决2个。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庙垭村大力推行“参与式治村”机制,通过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让全体党员、全体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事务中来,群众脱贫攻坚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达川区针对抓党建促脱贫存在方法不明、内容不清的问题,全面推行“网格化联系、便民化服务、参与式治村、全覆盖教育、乡土型示范、多层面述评”六项工作机制,为各级抓党建促脱贫定方法,构建起党群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创设“沉底指数” 帮扶力量管有标准
看到2月份的“沉底”考核结果,达川区石板镇金刚村第一书记周建权有些“自得”,因为坚持推行“村民说事日”活动,在“为民服务”一项,他得了满分。为精准发力解决群众诉求,周建权采取定期收事、集中议事、民主评事等步骤,让群众困难问题有处说,说后有人干,干得如何群众说了算,有效促进了村社干部听民意、帮民困、解民忧。
“第一书记”要履行好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方面职责,必须真沉真驻到基层。如何通过制度规范下沉情况来监管考核?于是,“沉底指数”被提了出来,第一书记驻村要求被细化为驻村情况、帮扶情况、加分情况等3个大项目,包含工作纪律、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10项工作要求和39条管理要点,实行量化管理考核,“该怎么做”一目了然,“怎样管”也有了标准。
有考核就有竞争、有考核就有压力,从修路架桥到通水通电,从访贫问苦到送医送药,从单纯地“输资金”到“输智力”、从发展农村经济到改变农村面貌,“头羊”队伍竞相发力。
明确“四个在先” 党员作用充分发挥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扶贫资金,重点培育长艾村、友山村的两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争取再吸纳5名贫困党员发展生态跑山鸡养殖,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亭子镇党委书记郑波成说道。
为充分农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达川区大力实施“党员先锋”争创活动,鲜明党员学习政策、自立自强、发展产业、宣传群众“四在先”要求,为党员在脱贫攻坚事业中立起行为标尺。在每个贫困村培育1-2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通过“保底代养、订单种植、返租倒包”等方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贫困党员自立自强、率先脱贫,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据了解,达川区已整合扶贫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精准培育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142个,实现902名贫困党员全覆盖、辐射带动1.4万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组织部 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