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4003177

万源市推行边界党建“五联”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www.gcdr.gov.cn (2017-05-19) 来源:四川组工网

四川省万源市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立足位居川陕渝3个省(市)结合部、7个县(市)交汇处区位优势,紧扣党建扶贫中心任务,推行边界党建“五联”模式,补齐基层党建短板,助力决战脱贫攻坚。

支部联学,共同筑牢堡垒。跨县(市)跨乡(镇)成立“边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在30个边界乡镇、71个边界村,根据“地域相邻、优势互补”的原则,探索平台共建、短板互补、党群互动等模式,组织开展结对联学。采取召开支部联学会、签订边界结对共建协议书、组建边界党建微信平台、共用活动阵地等方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针对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坚持每月进行一次集中联学、每季举办一次经验研学、每半年开展一次交叉评学,促进互学提能、短板互补;通过边界支部班子提议、党员群众互议等方式,分月度、分季度、分年度制定学习清单,重点结合“群众微心愿、干部大行动”,采取上门听音、现场问政、集体会诊等方式,形成党群互动联学的良好态势。

队伍联管,共同发挥作用。打破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区域界限,建立双向沟通、双向培育、双向监管机制,坚持活动互办、身份互亮、效果互评。围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突出“喜迎十九大、脱贫争先锋”主题,共同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双找”活动,定期举办组织生活共过、党性教育共学等活动,拓展党内政治生活功能;围绕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联合开展理论武装、问题亮剑、干事创业、结对认亲、助力脱贫“五大标兵”行动,主动亮身份、亮承诺,比作风、比业绩;围绕队伍激励共性需求,制定带头致富、文明居家、关照邻里、维护稳定等25条通用标准,采取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方式,实行积分量化管理,倒逼在脱贫攻坚中创先争优。

基础联建,共同整合资源。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攻坚行动,针对边界地基础建设“瓶颈”问题,采取联建、联用、联护等办法,力促互利双赢。组织对边界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踏勘,重点对群众反映的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等热点问题进行会商,研制边界地基建改善和兴办民生实事十大计划;针对扶贫政策交叉重复、标准不统一等情况,通过组织召开碰头会,综合统筹各方人力、资金等优势,本着“节约成本、群众受益”的原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打通“断头路”60.2公里,修通边界联户路89公里,安装公用变压器11座,整合扩建公用水源24处。同时建立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等制度,设立基础设施联合维护基金,分片成立护路、保洁、宣传等30个工作队。截止目前,巡回开展道路、电网、生态等基础管护110余场次。

产业联推,共同促进增收。针对边界地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等增收难题,坚持互通创业信息、整体联片推进、共树经验典型,引领群众脱贫奔康。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交流,每个边界村至少提供1个创业“金点子”,对适合推广“异乡”的产业项目,免费派出技术专干和指导组,及时到点到位开展技术帮扶;认真分析边界地产业的共同性和互补性,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共同发展的示范项目,建立跨区域专业合作社25家,搭建信息、技术、培育、销售“一条龙”服务平台,促进产业整体联片发展。举办脱贫攻坚“讲大堂”,让“土专家”、“田状元”等致富能人上台讲技能、谈经验,催生出玉带乡与通江县芝苞乡互相发展毛烟300亩、帮助支持饲养“南江黄羊”2000头等创业典型。

乡风联治,共同维护和谐。实施“强乡兴村”区域联盟战略,采取贫困群众互帮、矛盾纠纷互处、村风民风互育办法,开辟基层治理新路径。打破结对认亲地域限制,将边界地835户贫困群众划分为“创业无资、销售无门、想富无智、病残无力、勤劳无心”等类别,统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志愿服务队等力量进村驻户“对号”帮扶;开通区域“综治110”服务平台,组建民情收集、纠纷调解、社会治安、法律服务、生态保护等应急分队,本着就近就便原则,第一时间调处争地争林争水、乱砍乱采乱捕等矛盾纠纷及治安问题16件;根据乡风民俗相近的特点,建立交界地行为习惯、家教家风、婚丧嫁娶等制度公约,定期举办对歌、唱戏、舞狮等联谊比赛,开展以“文明村”“文明户”“文明村民”等联评活动,推动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万源市委组织部 万国刚 高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