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工作职责,强化工作一线锻炼,竭力夯基础、促发展、解民困、保稳定、创增收,扶贫工作有实招、见实效,奠定扶贫攻坚坚实基础。
围绕“建强基层组织”,着力夯基础。以共建共创、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百乡千村党建先锋工程、分类升级等活动为载体,开展集中整顿120余场次,整改村级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150余条,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帮助发展农牧民党员18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5名、后备干部77名,划分党员责任片160余个,对312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发挥;按照“工作在单位、活动在乡村、奉献双岗位”原则,认真履行“双带”责任,组织机关、学校、医院等机关支部1900余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开展志愿服务100余场次,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党建及农牧等各项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发挥。
围绕“推动精准扶贫”,着力促发展。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伊始,各村第一书记按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无读书郎”的原则及相关要求,协助完成81个贫困村9643人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白玉县“七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要求和“一村一策”原则,因地制宜制定81个脱贫规划,并将67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与县精准办、帮扶单位在村实施的项目规划打捆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工程“一人引领,带动一片”的辐射作用,党建促发展效益逐步凸显。开展“低保保生存、致富靠勤劳”系列教育80余场次,引导基层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投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扶贫开发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围绕“为民办事服务”,着力解民困。注重帮扶弱势群体,全面了解群众现实困难,通过组织捐款捐物、定期走访慰问等形式开展弱势群体帮扶,从生产、生活、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排忧解难,为困难群众帮办实事200多件;在低保清理工作中,针对“人情保”“关系保”“平均保”“轮流保”等情况敢于动真碰硬,把精准扶贫中政策兜底一批的人数从5533人压缩到1734人,确保政策兜底不偏、不错、不漏;大力开展“陋习革命”“包虫病防治”等工作,协助医疗卫生单位免费开展包虫病筛查19234人次,发放医疗卫生宣传资料30000余份,开展健康教育90000余人次,基层群众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良好生活习惯逐步养成;开展一月一读报、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活动120余次,广大群众“爱国感恩、守法明理、崇尚科学、团结进步”新风尚逐步形成。
围绕“提升治理水平”,着力保稳定。按照“三个决不允许”和“三个凡是”政治纪律要求,协助完成81个贫困村党员、干部、农牧民群众政治立场甄别;进村进寨、入寺入户开展法律七进活动160余场次,开展正反典型教育80余场次,基层群众崇德向善、敬畏法律的意识全面增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2件,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在虫草采挖季节、敏感节点开展常态维稳工作,确保基层和谐稳定;帮助新建、改建、修缮村级活动阵地11个,按照《白玉县乡村组织规范化运行制度汇编》要求,健全村规民约1000余条,督促指导村两委干部落实轮流坐班制度、“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村级党务、政务、财务、事务、干部承诺践诺全面公开,促进村级党组织高效运转。
围绕“发展集体经济”,着力创增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广泛推行“支部+协会+农户”、土地流转等模式,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如:麻绒乡麻绒村与崇州食品加工公司协议建成年贮存量达500吨的元根生产加工基地,并创作“拔丝元根”、“元根榨菜”等菜品,绿色原生态食品促民年均增收2000余元;绒盖乡仲学村将320余亩集中流转给森工局种植中藏药材,森工局向全体种植户统一提供种子、种植技术,统一购销产品,预计促民增收2400余元。目前,全县紧扣全域旅游和产业富民,大力引导发展帐篷接待、特色农畜产品种养殖、民族手工艺生产等各类集体经济项目,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状态全面打破,集体有效益、群众有收入的发展局面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