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吴春蓉还是内江锻压厂的一名职工,日复一日地做着厂办公室的工作。然而,就在那一年,企业破产改制,时常笑靥如花的她,失去了工作。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一年,吴春蓉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家里花尽了全部积蓄才救回父亲的生命。
“坎坷,是人生的挑战和体验,我必须坚强。”带着这份坚定,吴春蓉考入了那年新成立的壕子口路社区。转眼,13年过去了,吴春蓉经历了专职委员、副主任,成长为社区书记、主任。她以满腔的热情和真心,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嘘寒问暖,
她是困难群众的“亲人”
“算起来,我和壕子口路社区的缘分已经13年了。”11月8日,正在社区忙碌的吴春蓉看着前来办事的居民突然有些感慨。
2003年,壕子口路社区成立。时年31岁的吴春蓉考进社区开始工作。吴春蓉记得,那时的壕子口路社区,十多个工作人员挤在不足90平方米的屋子里办公,居民前来办事也是“打拥堂”。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社区进行了老旧院落改造,办公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现在社区的每个部门都分开了,居民来办事也更加明了、更加方便了。”
在社区工作的13年,吴春蓉很珍惜。“社区是联系党群的纽带和桥梁,作为工作人员应该给老百姓服好务。”一张笑脸、一支笔、一杯热茶、一个答复,吴春蓉赢得了不少居民的肯定。
壕子口路社区位于内江火车站入城线上,流动人口多且复杂。“刚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但只要用心就能做好。”得知社区有一名小孩父母离异后,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吴春蓉着急不已。
吴春蓉找来了内江师院的志愿者给孩子辅导功课,教孩子的外婆如何关心孩子;孩子父亲没有工作能力,社区根据政策为他办理低保,他重病时立即送到医院治疗。
面对吴春蓉的帮助,这家人感激不已。“在最困难的时候,吴书记和社区给了我们帮助,很感谢。”然而,对于吴春蓉来说,帮扶有困难的群众是她的工作责任。“我们要以人文关怀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尽早摆脱困境。”
将心比心,
她是空巢老人的“保姆”
壕子口路社区居民有一半是铁路职工,他们经常奔波于外地,留下了老人独自在家。“社区很关注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社区居民田丰贵坦言,老人们有什么需求,或是有什么困难,社区都会及时想办法帮助。
提起社区的空巢老人,吴春蓉满脸担心。“曾经有位98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社区,说他家里几天不通自来水了,而且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想请我们帮他检查一下原因。”吴春蓉了解到,老人的子女在外地,便为他请了一个做饭的保姆。“该做饭的时候保姆就来了,饭后保姆就离开了。家中没有水,保姆也没办法解决。”吴春蓉说。
吴春蓉立即找来专业人员为老人接通了自来水。事后,老人常常给吴春蓉打电话聊家常,同时也表达对她的谢意。“其实老爷爷是把我当成他的家人了。”知道老人孤独,吴春蓉总是耐心地与老人聊天。
居住在社区的另一名年过七旬的陈婆婆(化名),也是空巢老人。“老人脚有残疾,老伴去世后,独子也去世了,儿媳也去了外地,一个月才能回来看望老人一次。”
隔三差五,吴春蓉就会去看望陈婆婆。“老人身体不好,常常睡到床上就是一天。很多时候邻居也会来帮忙,外出买菜时顺带给老人捎一点回来。”
24小时在线,
她是居民的“求助热线”
13年的社区工作,吴春蓉感叹时光匆匆之外,酸甜苦辣也时常涌上心头。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基层党员,我想只要用心就能为老百姓办好事。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就算老百姓不理解,也要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让他们办事少走弯路。”
为了方便居民了解社区工作和办事流程,壕子口路社区积极打造“智慧社区”,只需要通过微信“扫一扫”就能了解到相关事项。
这些年里,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吴春蓉便会出现在遇到困难的居民面前,为他们排忧解难,就像一部24小时在线的求助热线电话。
有一年,社区一位老人独自出门散步迷了路,拦了一辆出租车却不知道去哪里,最后老人说:“找社区吴书记,我有她电话。”接到车主打来的电话时,吴春蓉正在休息,她赶紧让驾驶员将老人送到了社区门口。“他不记得其他人了,只记得我。”事后,吴春蓉问过老人为什么要找她。老人回答道:“我老婆子去世前说过,遇到困难就找吴书记。”
听到这里,吴春蓉感动不已。“老人是把我当作了亲人,也是居民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吴春蓉说,13年来,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居民的认同,也是因为居民的认同让她不忘初心,始终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