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七有”标准,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每个贫困村开办一所“农民夜校”。
原则上,9月底,3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成立“农民夜校”,今年11月底前实现全覆盖。
每年对当地所有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
7月26日晚,冕山镇小山村,喜德首个“农民夜校”挂牌授课。一堂关于精准扶贫的讲座让第一次走进夜校的村民黑吉拉合感觉“太新鲜”。
随后一个月的3堂课让黑吉拉合的印象更为深刻:有关于简单的汉语书写或对话的,有关于农村实用技术的,还有辅导老师用彝汉双语讲解法律法规的……学汉语、学政策、学技术、学新风,学习间隙,或看上一段新闻,或唱上一首民歌,或到操场跳上一段欢快的彝族达体舞,“不再是天亮起来干农活、天黑躺下睡觉。现在村民的生活内容丰富多了。”黑吉拉合感叹。
这是凉山州首个贫困村“农民夜校”,随着首个“农民夜校”的挂牌成立,我州各县市纷纷开始创办“农民夜校”,夜校将利用晚上、农闲等时间开展脱贫培训,帮助当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坚定脱贫信心,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学好普通话、树立新风正气。
喜德县已经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46个贫困村“农民夜校”全覆盖。而就在喜德县两河镇斯果足村“农民夜校”开班的当晚,省委组织部参考喜德经验,印发了《关于在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要求在11月底前实现贫困村“农民夜校”全覆盖。
据省委组织部网站消息,在今年11月底前,四川将实现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农民夜校”的全覆盖。7月以来,为解决村民“脱贫能力贫困”的“农民夜校”已在我州陆续开办。日前省委组织部专门下发通知,对建“农民夜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更好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四川将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七有”标准,结合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每个贫困村开办一所“农民夜校”。
而日前印发的《关于在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要求,原则上9月底3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成立“农民夜校”,今年11月底前实现全覆盖;夜校每年对当地所有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
“农民夜校”办学场地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统筹整合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确保每一所“农民夜校”都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场地、一套运转正常的视频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在牧区群众远离定居点放牧期间,也要落实相对固定场所,因地制宜开展夜校教学。同时明确驻村工作组长或第一书记为夜校负责人。
在师资方面,每所“农民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的专兼职教师。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要带头上讲台,并邀请本地技术能手、致富能人、模范人物展开宣讲,组织各级“脱贫攻坚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据悉,“农民夜校”成立后,师资队伍将结合专项扶贫行动,在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低保政策、医疗救助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对贫困村民开展专题培训。
记者了解到,甘洛县已建成“农民夜校”16所,据悉,该县在8月到10月之间,将在全县227个村全覆盖建立227所“农民夜校”,实现村村有“夜校”。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安排讲什么。8月16日,随着越西县“农民夜校”+“点题培养中心”开班仪式的启动,该县首批试点15个乡镇62个贫困村的群众全部走进夜校接受学习。瓦尔村“驻村第一书记”兼瓦尔村农民“夜校+点题培养中心”校长表示将结合村情民意,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夜校真正成为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助农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
农民群众在白天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采取办“夜校”的方式,让村民自愿参加学习。而老师则是来自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和驻村农技员。
据了解,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农民夜校教育成果,确保农民夜校持续开展,我州根据“农民夜校工作数据库”的记录,对授课老师的讲课次数、讲课内容、听课人数、群众反响进行综合考评。各县农民夜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深入到各乡镇进行监督检查,对夜校每一期开班授课都进行严格把关,对开班授课内容不贴近群众,教师备课不熟练、听课人员不齐等坚决不开班或推迟开班。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项目,制定了具体目标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