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学义送菜。(何源 摄)
人民网成都7月29日电 日前,身材消瘦的谌学义老人拄着拐杖,背上满满一背篓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跨过两条小河,翻过一座山,徒步三、四个小时来到他们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送来了爱心蔬菜。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已74岁高龄的谌学义,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这些菜你们先吃,我那里还多得很!”他朴实的话语让现场的干部、工人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谌学义家住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鲁坝村,全家共5口人,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多年,走路要依靠拐杖,儿子因病正在医院做手术,儿媳也疾病缠身,孙子和孙女还是在校学生,属于县扶贫攻坚“五个一批”计划的“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党的政策好,‘两学一做’也开展得好,党员时刻在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帮我们想致富的路子,这么热的天,还头顶烈日帮我们修房子,真的很辛苦,我只有送点自己家种的蔬菜来回报社会……”,谌学义动情地说,孙子在校读书,还享受着助学补助的政策,真的很感谢党。
通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指“四区”即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设施配套艰难区、工程移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鲁坝村村支部书记何开平说,谌学义虽然不属于易地扶贫搬迁户,但是被党的扶贫政策关怀着,被开展“两学一做”的激情感染着,所以他看到家里的蔬菜长势喜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和工人们。
谌学义送爱心菜,温暖了扶贫人的心。“老百姓给我们送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诺水河镇党委书记马良省说,“我们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针对难度高、压力大和任务重的建设实际,自开工以来始终坚持‘5+2’、‘白+黑’的施工模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只为让贫困群众及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据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万学成介绍,他们将在农户搬迁后,引导他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行“搬迁+旅游”、“搬迁+产业”、“搬迁+劳务”、“搬迁+专合”等方式,实施经商开店、产权入股、园区务工、互助合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五个帮扶”,确保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据悉,通江县今年将完成确定的53个贫困村2.4万人脱贫任务,推进五大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片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搬迁1355套4740人,在建1516套。(何源 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