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委组织部深入三星村开展 “三进三问”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
正是写满丰收的季节,冬日的暖阳静静地梳理着三堆镇三星村。刚刚刷干的核桃树苗站满山山峁峁,食用菌大棚一个紧挨着一个,荷塘里采藕的村民打破了宁静,大山深处呈现出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日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磊同志带领市委组织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到三星村开展“三进三问”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 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三星村,顺着蜿蜒的水泥路来到谢永清的食用菌大棚,眼前是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零碎的土地被规整,钢架已经竖起,大棚初具雏形。在村民谢帮元的大棚里,100平方米的地上整齐摆放着3000多袋平菇菌袋,谢帮元已经卖出2000多斤了,每斤2.5元的价格让他信心百倍,明年他还要扩大规模,不仅种平菇,还要种收益更好的香菇。目前全村已确立食用菌种植户26户,今冬明春发展香菇种植30万袋。冯磊同志指出,党员干部就是要带好头,引领老百姓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共同致富奔小康。 跨过新修的漫水桥,是几块大小一致的池塘,夏日盛放的荷花虽已凋谢,却依旧沉入泥里继续作为莲藕的肥料。一阵搅动下,池塘里的水变得浑浊起来,泥和水交融了起来,两位村民穿着连体的防水靴,戴着手套在池塘里采藕。“每亩收入多少钱?”“承租土地等成本有多少?”冯磊同志与业主攀谈起来,当听到“今年每亩可以产七至八千斤,加上池塘里同步养殖的泥鳅和黄鳝,这四亩荷田能收入10万元”时,冯磊同志指出,贫困村实施了通路、通水工程,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通过产业调整,致富产业选准了,贫困群众自身脱贫的能力增强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效。 “如何填补核桃挂果前的空白?”“核桃树下可以套种哪些经济作物?”登上山梁,眼望着满上遍野密密匝匝的核桃苗,冯磊同志一路算着村民的增收账,细说三星村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造血功能强起来的“路线图”:山大林密适宜栽种核桃,沟谷平地更要发展香菇种养殖。 荷塘边是一溜红砖青瓦的平房,冯磊同志走进贫困户崔正蓉家,看望慰问生病的唐金莲老人,送上1000元慰问金,招呼随行的组工干部“每个同志都进来看看,都要深入了解我们村民的生活状况”。随后走进村民谢兴凤、张元双等贫困户家中,冯磊同志与他们同坐一条板凳,聊家常、问需求,谈规划、话发展……一遍遍牵手交谈、一次次送去慰问、一番番深情嘱咐,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眼前困难,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安排好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定要深入到每一个联系户家中,帮助制定一份脱贫解困计划、培训一项实用技术、解决一件家庭困难、发展一项致富产业,确保每户都有一个产业,因地制宜地引导发展、给予扶持。”作为带头人,冯磊同志交代着。当天,部机关干部分别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联系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 下午,冯磊同志来不及午休,在三星村召开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座谈会,再次零距离听需求、解民忧。 “遇到涨水,就过不了河,要是碰到急事,就只能干着急。”村民谢邦元希望搭建一座人行桥,解决过河难。“实地去看看,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冯磊同志指出,“三进三问”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就是要摸清群众具体困难,为村民办好事,能办的早办,办一件算一件,不能久拖。 老党员张开涛心里有个“疙瘩”:“解放后,三星村一共换了三次干部,今年村两委要换届了,怎么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三星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与水平很关键,选出来的带头人素质水平只能高于上一届,要恪守对群众的承诺。”冯磊同志语重心长地说。 下一步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开拓市场,又如何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冯磊同志说,三星村的产业路子找准了,就要坚定不移抓下去,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虎头蛇尾。产业发展要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发展适度规模化种植。向精细化管理要收益,可以探索合作社、股份制、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方式,村民以土地、林权入股形式,使村民获取持续收益。 当晚,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在三星村二组陈才英家组织开展“农家夜话“活动。机关一支部全体党员与村民一起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问卷调查,共话美好明天。随着夜幕降临,电影晚会随之开场。“高接换优要选择15年以下的树进行改接,高接的品种要选品性好,抗逆性强的……”村民们等待着即将放映的电影,没想到电影的前奏却是教大家怎么进行品种改良。和陈才英老两口一样,村民们都认真地观看着荧幕,在心里默默记下嫁接核桃树需要做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需要注意的小细节。 机关一支部还在三星村开展了“情暖留守儿童”活动,为6名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教唱歌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他们送上了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同时,一支部党员志愿者赶往三星村四组参加义务劳动,为核桃苗除草、垒土。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匡顺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杜军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组织工委书记夏思法等参加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