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渠县针对县域企业规模小、创新水平低、研发力量弱、科技人才匮乏等现象,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才“洼地”优势,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为纽带,引导高校专家教授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聚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三个到位”夯实创建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创建工作定期研判制度,县委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创建工作把关定向。制定出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组织部长为组长、分管副部长和科协主席为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人力支撑到位。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规上企业制度》,全县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根据分管联系工作实际联系1—2家规上企业,覆盖全县各行业领域。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从乡镇和县级部门择优选派12名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优秀年轻干部负责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联络工作,并要求各企业明确1名专职人员配合做好对接服务工作。三是基础保障到位。县财政设立科研平台建设专项扶持资金200万,用于企业按需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产学研科研平台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项目专项补贴,每年定向划拨已建站企业15万元科研资金补贴。县委组织部协调政府公租房项目,创新建立“渠县人才公寓”,投入1200余万元规划修筑公寓住房230套,为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配备良好的生活住宿条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配套跟进,精准施策,“三项机制”提升整体水平。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八条措施》,对照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由县委常委分别联系服务1—2名专家人才,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摸底统计未就业家属医保财政补助,增强专家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督促建站企业制定出台《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制度》,对工作站的日常运行实行科学化管理,确保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正常高效运转。二是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通过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方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利益与风险共担、激励与约束共存的工作运行机制,并结合渠县实际,制定《关于引导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对于形成自主科研知识产权的企业或个人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促进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县域内相关行业及地区的科研发展水平。三是健全考核机制。探索建立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制度,将工作站的平台建设、运行及主要任务完成情况、成果产出3方面工作作为重点内容,每年对其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得分,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建站企业,予以告诫或摘牌,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和组织处理。
借力攻坚,汇智破难,“三个引领”彰显引擎效应。一是引领技术革新。建站企业借助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雄厚研发实力,围绕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支持,发明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大幅增加,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底,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40多项,取得发明专利38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3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二是引领人才培育。充分利用进站院士、专家等科研力量,举办学术报告会、技术研讨会,通过“师徒结对”、联合攻关、“传帮带”等方式,促使企业自身研发人员有效吸收院士(专家)的科研思路、理念、方法及模式,带动建站企业自身技术团队的成长,同时,采取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相关科研院所进修、委托培养等办法帮助企业培养科技人才,缓解研发人才短缺问题。目前已为全县培育各类研发技术人才30名。三是引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建站企业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我县相关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为做强大产业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2017年,建站企业总产值增至5.788亿元,实现总利润8568万元,纳税总额1988万元,与建站前相比分别增加3.642亿元、3987万元和1686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社会效益大幅提升。(中共渠县县委组织部 任驰 蔡彬 易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