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们成功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法因莱·亚历山汽车高分子材料创新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实施汽车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发及工程化……”10月27日上午,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勇向记者介绍说。
文勇所在的公司,去年9月30日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块市场,今年将实现产值8亿元。然而30年前,它只是大竹原高家乡的一个小型榨油作坊。
依靠达州市大竹县实施的“人才强县”战略,近年来川环科技异军崛起——这只是大竹“人才战略”的一个缩影。
大竹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大竹县采用“兼容并蓄、刚柔并济”方式,建成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并先后有496项本土产品获国家专利授权,112项科技成果及专利转化应用,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5%。
“借”出来的破题之智
“三个石头一口锅,打一打搓一搓,一年能挣一万多”——这首童谣来自上世纪80年代大竹苎麻产业繁盛时期。而“好时光”却未能一直持续:随着市场对高品质苎麻纤维的需求加大,大竹苎麻产业销售行情一时陷入低谷。
面对困境,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多次召开专题会,并带队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学家、纺织教育家姚穆,促成四川玉竹麻业与姚穆院士专家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首个川东北地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苎麻纺织品‘不亲肤’的‘世界难题’得以攻克。目前,我们生产的苎麻纤维售价高于国内市场价30%。”玉竹麻业董事长张小祝言语中多了一份自信。
同样的效应,在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也得以显现。通过与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联建醪糟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项目攻关,公司建成醪糟、米酒、糯米粉、汤圆心子4条自动化生产线,产能3万吨,带动糯稻种植15万亩,惠及大竹县18个乡镇57个村3.63万农户。
“引”进来的人才解困
“引进1名学科带头人,能开辟一个新局”——这句话,大竹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明坤感触颇深。
“今年,我们成功从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引进骨科专家左镇华,担任骨科学科带头人、骨一科主任。短短一个月时间,骨科床位由20张扩展至100张。”杨明坤说。
如何充分引进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竹县在制定出台《支撑制鞋产业发展六条措施》《振兴苎麻产业六条措施》等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特别配套建立领军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办法、科技进步奖励、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等政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闭环融合。
实践证明,围绕产业招徕人才,效果明显:大竹县先后吸聚86名硕士研究生等紧缺人才、125名“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创业。
更进一步的数据则显示:近三年来,大竹培育全省“千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1个,30项技术成果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8项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育”出来的人才之苗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有人则企,无人则止’。”谈起人对企业的重要性,四川川东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徐旭有着独特的见解。
大竹认为:人才关键要自我培养。重视人才培育,是大竹的“共性特征”。
近三年,大竹先后组织500余名党政人才到北京、深圳外训,组织3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轮训,并每年定期举办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等专题培训班5次,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500人次。
人才孵化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数据显示,大竹县已孕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
“‘大竹巴蜀玉叶白茶’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白茶产业基地覆盖12个乡镇10个贫困村,带动800余户贫困户种植白茶,人均增收近3000元……”大竹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人才振兴产业、产业带动扶贫”的新路子正在大竹悄然兴起。(王晓林 记者 徐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