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另一位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他们为何要寻回“中国身份”为国效力?其背后释放何种信号?又将对海外人才归国产生何种示范效应?
中科院“立法”迎接院士“归来”
此事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基于杨姚二人在各自科学领域的“重量级”。
物理界泰斗杨振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并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则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亚裔计算机科学家。
去年底,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他们先后提出,希望能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此前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依据此新办法及《中国科学院章程》,两位科学家于近期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加入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加入信息技术科学部。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54位,外籍院士78位。中科院方面表示,杨振宁、姚期智作为国际著名科学家,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队伍,对提升我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欢迎两位著名科学家回归为国出力!”消息传来,在各大网络平台,网友们纷纷为两位科学家点赞。
“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为何两位蜚声海内外的顶尖科学家愿意放弃外籍,加入中科院院士行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多年来,杨振宁与姚期智一直为培养我国科研人才、促进科研领域交流合作不懈努力,祖国是其魂牵梦萦之地。
1964年3月,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他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世,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这样解释回归的感受。
如今杨振宁已94岁高龄。他说很欣慰,因为自己“多年来为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
尽管身在异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杨振宁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孜孜不倦。凭借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在世界各国讲学访问,介绍中国情况。在其影响下,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一些美籍华人学者也纷纷回到中国。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成立高等研究中心。他帮助清华引进顶尖人才,设立基金会募集办学资金。筹资帮助中国研究人员赴美留学、创办基金会及奖学金支持中国培养科研人才、推动中国大学与海外交流合作……杨振宁乐此不疲。
1998年,杨振宁受聘清华大学教授,此后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校指导学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2004年,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杰出学者来校从事研究。这一年,当时57岁的姚期智也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他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出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开启全新学术探索。此前,他已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教授。
姚期智全职回国被一些人认为是“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在清华,姚期智先后创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他亲自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引入优秀人才。10多年来,一批批拔尖创新英才从清华大学迈向世界学术舞台。
“姚期智是很令人尊重的大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唐平中说,“他很爱科研,非常珍惜时间。这些年他教导学生专心学业,学生们都很敬重他”。
“培养中国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姚期智说,“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欣慰与骄傲!”
科学家“回归”能否带动更多海外人才回国?
巢暖凤来。科学家“回归”的背后,是他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两位顶尖科学家的学术追求及人生选择,或将成为“风向标”,引导更多海外英才回国,助力中国科研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为我国前沿研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我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认为,近年来回国发展的海外人才越来越多,跟国家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有关。“两位科学家都是我尊敬的前辈,他们放弃外籍转入中科院院士对我国科研界是一件好事,也具有积极作用和示范效应。”
“这些年国家对科研和人才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内发展空间很大,吸引了许多海外人才回国。”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冯强认为,此次两位科学家“回归”,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越来越认同并感受到中国的强大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
“他们二人能在中国工作,将有助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引导更多留学人才甚至是外国专家来华研究。”冯强说。
清华大学学生刘一锋说,两位泰斗级的科学家淡泊名利,虽然已不年轻,但仍坚持指导研究,利用学术威望不断吸引优秀人才。“他们放弃外国国籍,更重要的是示范作用,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人科学家能通过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韩迪说,这也体现出中国对科研人才的重视,“祝愿祖国以包容姿态,迎接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回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