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就如何培养和吸引“高精尖缺”人才,记者在“两会”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委会主任齐让。
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在广大科研人员不懈努力下,我国的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高精尖缺”人才匮乏,处在“金字塔”尖的人才依然稀缺。面对这一现状,齐让不无忧虑:“我们既没有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一流科学家,也缺少鲁班式的高技能人才,导致我国在不少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然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这严重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瓶颈’和‘短板’。”
齐让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我们当前的人才政策体系,尤其是人才支持方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不相适应的情况:一些人才项目、计划重复重叠,项目多头管理、没有持续性;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繁文缛节,项目申请、评审考核、评奖申报的程序繁多,人才没有足够时间“潜心钻研”;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占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处在5%左右的低位,缺乏持续稳定的支持,对颠覆性的技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意或不敢投入,“这些都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涌现”。
为此,齐让建议,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支持方式,从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管理方式、创新激励保障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保证科学家心无旁骛地做科研,促进“高精尖缺”人才“冒尖”。
他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一是要整合理顺各个层面的人才工程和计划,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防止出现政策打架、多头管理现象,让重大人才工程和计划真正成为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等“高精尖缺”人才的大平台;二是探索建立政府人才管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社会活动等占用人才的工作时间,保证其足够的科研时间;三是向短期功利主义说“不”,对涉及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并对“高精尖缺”人才探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年薪制,让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等好的政策尽快落地,真正体现高端人才的价值;四是人才以用为本,要围绕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及重点科研基地等,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集聚“高精尖缺”人才。
在优化人才“源头”的同时,人才引进也应聚焦“高精尖缺”,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齐让表示,近年来,国家“千人计划”等重大引才计划,引进了一大批从事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和有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领军人才和顶尖人才,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他建议,今后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引才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支持保障工作,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探索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从资金项目管理、科研自主权等方面进行改革,给予“高精尖缺”人才最大的支持,让他们享受到与国外差别不大的创新创业环境。
“人才结构一般是金字塔型,底部不稳,塔尖也立不稳。”齐让语重心长地说,在注重“高精尖缺”人才的同时,应加强普惠性的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