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109609

以人为本是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www.gcdr.gov.cn (2005-02-24) 来源:

以人为本是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云夏

 

     一 “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坚持“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我们把握发展的目的,创新发展的方法,提高发展的质量,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人决定发展的方式。从迄今为止人类基本的发展方式来看,一种是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来发展,走的是粗放式、外延式发展道路;另一种是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依靠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走的是集约式、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前一种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人民群众的利益反而受到损害。在后一种发展模式下,通过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科技进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逐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发展新跨越的实践中,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和人才开发战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挥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坚持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加强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来强化集约式、内涵式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人决定发展的质量。发展不仅包括主要经济指标数量的增长,而且包含经济社会质量的提高。可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些领导干部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的,把GDP作为衡量发展成败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于是,发展被片面理解为一种“速度大比拼'''',速度超越了结构、质量和效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在有的地方成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指挥棒”。因而有的地方的“发展”,表现出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真正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依靠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所产生的裂变效应,依靠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来保护和增强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人力资源则是可再生的、可永续使用的资源。通过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变数量型物质增长为质量型社会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提升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人是发展的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和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人既是发展的主导和推动力量,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必然而且应当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和受益者。这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观上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能够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一种倒退。

  二 “以人为本”抓发展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摒弃“以物为中心”抓发展的做法。早期“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强调物质生产总量的增长,虽然带来了一时的经济繁荣和财富增长,也导致了严重的“失业病''''、“污染病''''、“城市病''''等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甚至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不得不对“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上世纪90年代以后,突出“以人为中心''''、注重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和选择。四川省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在理念上坚持了“见物”与“见人”的辩证统一,提出了实施“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三个转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统一于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之中。人才资本特有的整合功能,决定了人才资源在三个资源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人才资源转变在“三个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四川在谋划发展时,充分考虑了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的辩证关系,这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是一致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摒弃片面失衡抓发展的做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川地处西部内陆,不仅发展不够的问题特别突出,而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城乡差距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多。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全省人均GDP最低的市不到成都市人均GDP的五分之一,民族地区、盆地周边山区、革命老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很深。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亟待加强。目前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仍有5%的成人是文盲。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特别要突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同奔小康。如,成都市锦江区红砂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既注重通过发展来积累社会财富,又注重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将农民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与龙头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逐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花卉生产基地,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40元,100%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保护后代人的发展条件,摒弃以破坏当代环境为代价抓发展的做法。以人为本,不仅要以当代人为本,而且要以后代人为本。要着眼长远发展开发利用资源,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走开发与保护并重之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以人为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只开采,不保护''''的老路,绝不能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眼前的需要。那种“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乱铺摊子,留下一堆“胡子工程”的做法;那种“一个艄公一道河'''',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使人无所适从的做法;那种只求本届有政绩,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都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严重背离的。四川从领导干部的正确政绩观教育入手,把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这一根本抓起,遏制人为生态破坏,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近几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88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退耕还林116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981万亩。成都市提出了“西部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优、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目标,资阳市则提出了“绿色资阳”的新概念,集中体现了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以后代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 坚持“以人为本”的几个重要环节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调动人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人的劳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创新、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能力等,为人的各方面发展提供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要宽容尊重人的个性。保护个性就是保护创造性。四川在做人的工作中,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从政策和大的措施层面打破对人的束缚。省及各市州相继出台了一整套政策文件,把人从旧的框框中解放出来,使人的智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与其他资源自由结合,为人的自主发展扫清政策障碍和制度障碍,营造了鼓励人们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教育和培训优先”的原则,提高人的素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为人的发展创造足够的内在条件。为此,必须确保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四川针对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先后召开全省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进民办职业教育机制,变简单劳动为技能劳动,变廉价劳动力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进而推动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劳动力资本,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历史机遇,通过企业家“钱袋子”+教育家“脑瓜子”的模式,大兴民办教育,向省内外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开展大规模劳务输出,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川建工”、“川厨师”、“川妹子”等劳务品牌,达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一人出国,全家致富”的效果。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原则,激活各类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就应当尊重个人的利益所得,尊重人的需求意识,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激励作用,让人才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让能够创造财富的人享有财富。人的利益追求是价值追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利益关系。通过激励,充分肯定人“求利”的欲望,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凸现出来,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既要建立一套“优才优价''''、“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价格与分配导向机制,更要确定人才资本地位,使“知本''''与“资本''''相融合,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积极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把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承担的课题效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五年来,项目成果转化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科研经费和成果转让经费合同额已超过1亿元,固定资产由100多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
  在发挥经济利益激励的同时,四川还注重激励的正确导向,建立了涵盖各类人才的政府奖励制度,强化人才的社会价值激励。2003年,县以上党委和政府共表彰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能和农村实用人才14226名,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潜能,释放了人才自身蕴藏的生产力。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充足,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组织人事报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