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考察环节民主 突出群众公认
四川近八成乡镇换届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四川在乡镇换届中以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为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扩大考察环节的民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接受群众评价监督,切实把党员和群众对考察环节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到实处。据统计,截至9月上旬,全省现有乡镇总数4401个,已完成换届考察的乡镇3805个,其中,在考察环节开展了社会评价的乡镇2985个,占已进行换届考察乡镇的78.45%,为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打牢了坚实基础。
一是科学确定评价内容,确保客观公正。确定恰当的评价内容是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前提。针对农村党员群众的特点,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定量考核,力求在评价指标设定上简便易行,评价项目上以评事为主,侧重对工作成效评价。结合乡镇工作的共性和个性,把社会评价指标分为全局性工作评价、特色工作评价、综合评价三个方面,把经济社会发展、党建等项目纳入全局性工作评价;把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情况等项目纳入特色工作评价;把班子团结、勤政、廉洁、效率等项目纳入综合评价。
二是注重规范评价程序,确保透明公开。规范评价程序是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基础。具体程序是:发布评价预告,在召开社会评价大会15日前,对评价相关情况向社会发布预告;进行现场考察,组织工作组对接受社会评价的乡镇主要工作成效进行现场考察;公示工作实绩,乡镇将接受社会评价项目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评价10日前向社会进行公示;开展社会评价,参加评价的党员群众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不了解”四个层次进行无记名投票评价;反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在本乡镇范围内进行公布。
三是综合运用评价方式,确保真实可靠。参与评价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关键。为此,开展社会评价时,各地普遍综合采取了民意调查、集中评、随机评等评价方式进行,保证了评价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民意调查,即组织乡镇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县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干部群众代表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民意测验。集中评,即组织社会各个层面代表召开社会评价大会集中投票评价。随机评,即在乡镇场镇设置固定投票点,每村设置1个流动投票箱,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村入户等“五走进”方式,广泛组织群众投票评价。
四是强化评价过程监督,确保严肃认真。评价监督是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保证。一些地方制定出台了《关于严肃乡镇(街道)社会评价组织纪律的通知》,设置了“高压线”;组成了监督组对社会评价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并大规模聘请群众监督员参与全过程监督。不少地方还组成了“暗访组”,深入现场、深入群众,进行“明察暗访”,确保社会评价的质量。
五是合理运用评价成果,赢得群众公认。合理运用社会评价成果是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重点。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把评价成果作为选任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对评价成果的合理运用,既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又坚持追求“好中选优”。采取了比较分析、专项调查、延伸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比选”,在不同干部之间比出高低、分出层次。比较分析,即通过对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数据分析表和干部考评分析材料,为制定人事方案提供依据。专项调查,即班子综合评价或单项工作不满意率超过30%的,群众反映问题较多、问题比较集中且线索比较清楚的,对考察对象实施专项调查。延伸考察,即对新提拔的人选,根据实际情况,到其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