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更公正的用人途径
试点:在副科级领导选拔中首次运用新方法——
背景
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难点。最近,省委组织部在长宁、高县、绵竹三县试点,就省统筹市(州)、市(州)统筹县(市、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进行新的探索。
此次试点,组织部门将长宁、高县公选6名副科级干部的相关选拔程序单独抽出来,在程序设计、评委组成、打分标准和全程监控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全省338位竞选者普遍反映,这样的公选科学、公开、真实、有效。
个案 “意外”的胜出
25岁,女,在66名竞选者中以第一名胜出……1月16日,胡艳梅将出任长宁县旅游局副局长。选拔结果一公布,一些竞选者表示惊讶。
胡艳梅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去年底,听说市里要搞公选试点,长宁县妇联主席助理胡艳梅对自己是否要参加竞选想都没想。“资历浅,哪有份。”待有关竞选办法的文件发到办公室时,她得知这次公选副科级干部不限身份、不限地域、不限是否后备干部,都可以报名。“好像与以往有点不同。”年轻的胡艳梅有点冲劲:管它选不选得上,先去试试看。
笔试,对研究生进修班学历的胡艳梅来说问题不大,她拿了个第一。不过,进入“竞职陈述”环节时,她发现自己面临全新的考核方式:竞选者随机抽取号码,陈述时不得透露单位、身份、姓名,只介绍自己的考号、履职优势、履职打算,否则取消资格。同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到竞职单位去演说,而是面对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庞大评委团。她“不知不觉地开始紧张了。”
演说一开始,胡艳梅记得自己至少说了一分钟的废话。幸好,经过教师、乡长助理、纪委派驻国土局纪检员等岗位的多方锻炼,她很快稳住,并越说越好。结果,总共40票中,她得36票,以第一名进入“实际能力测试”环节。
又是第一名。一般人认为,照以前的做法,笔试、面试,基本上人选就确定了,接下来的民主测评不过是“组织意图”、走过场。但事实并非如此:公选办从胡艳梅工作的妇联系统随机选了30多人,进行10多个项目的测评和线性分析,然后从测评者中抽出50%的人进行个别访谈。这其中如果有50%的人认为胡艳梅不行,那她将被“否决”掉。
“程序严密,逐轮淘汰,没任何空子可钻,挑战无处不在,压力如影随形……”胡艳梅觉得,此次参加公选是她人生中一次最大的磨炼。
关注 三大变化指向群众认可
“过去由于选拔机制没完全到位,大家对公选干部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的看法是:组织定调子,群众没有选择余地,象征性地走走投票或打分程序。这次公选试点,把‘两推一述’干部选任方式和群众公认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将‘竞职陈述和民主推荐’独立作为一个程序,并从评委的组成和程序设置上确保科学规范,力争让有实际能力和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脱颖而出。”12日,宜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公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姜华如是向记者介绍。
变化一:选拔范围突破地域限制
以前,县有关部门选拔领导干部一般仅限于本单位内部,最多在全县范围进行。
而这次长宁、高县公选面向全省范围进行,打破身份、地域、资格条件限制,机关、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村、社区常职干部只要符合放宽后的基本资格条件,都可以报名,为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和选拔人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据了解,6个职位共有338人报考,县外考生占50%以上,竞争激烈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公选。
变化二:评委组成更具广泛性
以前选拔领导干部,评委成员一般来自组织人事部门和选拔干部的单位。
这次公选,评委成员来源有四大方面: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名,市级机关(组、纪、宣、统、人事等部门)副县级干部10名,县五大班子领导10名,竞职职位系统代表10名(正科级实职)。这40名评委除竞职职位单位正职1人外,均不是本单位人,且素质较高,眼界开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使考评更趋科学。
40名评委都是在纪委干部监督下,从数千名干部中现场抽签确定,然后集中封闭管理。同时,为避免个别评委对熟识的竞选者打高分,这次改成打“勾”,规定超过应选人数和不足应选人数都算废票。
变化三:考评环节增加“群众公认”
以前选拔领导干部,一般按“笔试+面试”模式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这次公选采取“2+1”模式,即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强调“群众公认”原则,增加民主测评及推荐这一环节,把知识测试与能力测试和群众认可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宽视域对干部进行考核考察,规避传统公选的一些弊端,探索解决公选干部“高分低能”、“高分低民意”和“好中选优”等问题。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