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56213

开江县:集体经济助力破解“空壳村”难题

www.gcdr.gov.cn (2017-06-16) 来源:四川组工网

近年来,开江县紧扣脱贫攻坚主线,以破解“空壳村”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六大举措”,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村级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配强培优基层组织。坚持“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对78名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的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进行调整。采取“公开遴选、集中培训、择优选用”的方式,从大学生村干部、退伍军人、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中遴选486名村级后备干部。普安镇胜利村党支部创新“党组织+党员能手”工作模式,推行“党支部+党员能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劳务派遣服务机制,派驻12名党员能手到合作社加强专业指导,建立了每名村干部及党员致富能人联系贫困户发展1-2项增收产业和帮扶12户贫困户的脱贫措施,流转土地1000多亩,吸纳贫困户60户165人。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紧扣县委“221”工程,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依托油橄榄、银杏等产业优势资源,大力培育蔬菜、经果林等产业村127个,积极指导各村着力发展青脆李、香椿、茶花、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新宁镇将国家地理标识“开江贡米”合作社纯收益,在全村2017年脱贫摘帽前按照“7:1:2”的比例分配给农户、合作社和村委会(作为村民集体收入),脱贫摘帽后按照“6:1:3”的比例分配给农户、合作社和村委会。任市镇黄泥塝村牵头成立巾帼红香椿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发展“巾帼红”香椿1000亩,紧紧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充分利用贫困村集体资产折资入股方式,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实施山林、土地、水域、闲置房屋等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入股投入,切实把“沉睡资产”变成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真金白银”。全县共有58个村分别利用闲置的学校,引进家具加工25家、种养殖33户,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灵岩镇灵岩寺村将村小学打造成廉租房,实现村集体收入6万余元。永兴镇柳家坪村将村集体土地整理发展专业合作社银杏采叶园400亩,全村所有贫困户为股东,每亩可产鲜叶800公斤,合作社产值将达96万元。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打破基层党组织设置,大力实施“1+N”脱贫攻坚党组织“联建共创”工程,采取“先进村+贫困村”“龙头企业+贫困村”“技术协会+贫困村”“专业合作+贫困村”等方式,因地制宜把贫困村与位置相邻的先进村、产业联动的龙头企业、优势互补的技术协会党组织结合起来,建立目标同向、行动一致的精准脱贫联合党委,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全县共建联合党委21个,带动贫困群众3.6万人,全年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1.9亿元。新太乡龙形山村建立“贫困村+专业协会+公司+先进村”的精准扶贫联合党委,大力推行协会会员与支部成员双向交叉管理,组织引导58名贫困群众入会,规模种植银杏3000余亩,带动周边贫困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

开辟多元开源渠道。坚持以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为主体,多元化拓宽投入渠道,为摘帽的贫困村配套财政产业扶持周转金33万元,因村制宜确定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撬动作用,集聚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产业后期扶持、旅游新村等产业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夯实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回龙镇陈家沟村引进北京金密源农产品公司和开江县圣者种植公司,发展中华红桃1500亩和观赏茶花980亩,帮助250户贫困群众土地入股或金融扶贫贷款入股分红,帮助70户农户建设庭院经济,带动150余名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实现劳动务工收入21万。

实施组织联结经营。坚持组织化经营,采取多元化联结方式,把财政扶持资金、产业项目投入资金、贫困村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帮扶部门支持资金等多种投入来源,按照资本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股权量化为基础,积极入股农业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等经济组织,构建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切实提升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有效降低市场风险。长岭镇中山坪村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龙头企业+贫困户”股权量化运作模式,让15户贫困户贷款51万元入股3家龙头企业发展银杏160亩,享受投资额5%的固定分红和交售农产品超数量、出售农产品超保底时的“两次返利”,户平增收2.6万余元。

(中共开江县委组织部 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