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58913

平昌县坚持“三步走”办好“农民夜校”助力脱贫攻坚

www.gcdr.gov.cn (2017-05-11) 来源:四川组工网

平昌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四好村”建设目标,始终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在全县498个村(社区)特别是146个贫困村全覆盖开办“农民夜校”,以“传播新知识、传授新技术”为引领,使“农民夜校”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智囊团”、“大讲堂”和“好帮手”。

统筹规划“齐步走”,夯实开办基础。针对农民夜校场地紧缺、设施不齐、师资薄弱、教学无头绪等实际,同步做好三件事。一是整合资源,建好“阵地”。积极筹措资金,统筹整合村级学校、种养殖基地、民俗文化院坝等场地资源,按照“八有四个一”要求,落实办学场地498处、配置教学设备200余台套,全面完成全县498个行政村(社区)“农民夜校”阵地建设,覆盖率达100%。二是整合力量,配强师资。统筹各方力量,建立由600余名乡镇联村干部、140余名村第一书记、300余名农技人员、2000余名“田秀才、土专家”等组成的“农民夜校”师资库。目前,全县“农民夜校”专职教师达652名(每村有1—2名),兼职教师达2482名,确保了每所夜校至少有6名教师授课。三是整合需求,选好教材。坚持“学得好、用得上”的标准,整合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主流媒体、报刊杂志等资源,精选浅显易懂、实用性强的图文教材10125册,音像教材1160部。

创新方式“跨步走”,突出教学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教学模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突出实效,农民夜校跨步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分类施教,注重培训实效。农忙时节实行送课上门,将教学课堂搬到农家院户、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构建“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教学模式;对居住较为分散的村社,实行设立“中心学习户”和开设“流动教学点”等方式,开展分片分组教学;对行动不便的群众,通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送学上门;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采取“党员+群众”的形式开展结对帮学,实现教学无缝化,培训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集中教学103002人次,分片分组教学58258人次,上门送学7652人次,远程辅学13478人次。二是创新载体,发挥网络优势。坚持与时俱进,把教育培训融入现代化载体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成本低、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借助“互联网+”配套开办“网上夜校”“掌上夜校”“夜校微信群”,突出交流共享,变“单向发力”为“双向互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170多个,通过综合服务平台组织村民参加“农民夜校”学习达7000多人次。三是灵活方式,突出需求导向。按照“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摸清群众所思所盼,由群众“下单”,夜校“上菜”,因人设置培训课程,因时设置培训内容,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截至目前,各农民夜校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3000余份,完成授课9231学时。

严格督查“正步走”,强化考核实效。建立完善“农民夜校”教育管理制度,强化监督考核,逗硬结果运用,着力提升“农民夜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实现正步走。一是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出台《“农民夜校”工作考核办法》,层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时序进度,落实责任到人,强化督促检查,全县上下形成了县委组织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乡村两级和驻村帮扶单位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多方参与、有序推进”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学习效果双向测评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采取查阅软件资料、走访调查了解等方式,深入查找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建立督查台账,形成督查记录,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教学管理。三是严格考核问责。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和“五个一”帮扶力量考核重要内容,实行按月通报制度,压紧压实责任。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开展不力、工作效果不好的相关责任人,严格实行“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鲜明不尽责就问责的导向。通过第一季度全覆盖督查,全县“农民夜校”考核平均分均在80分以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平昌县委组织部 袁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