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59155

泸州市纳溪区:组工干部争当扶贫攻坚的“主治医师”

www.gcdr.gov.cn (2017-05-02) 来源:四川组工网

“都说儿女好,我觉得党和政府更好,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进新房子,今后死了,我眼睛都要紧紧地闭着。”纳溪区渠坝镇龙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李深有感触。这句简单质朴的话,不仅是贫困户对脱贫攻坚成效的充分认可,也是纳溪区委组织部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份答卷。

纳溪区委组织部出台《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制度的形式将扶贫攻坚成效与组工干部培育成长牢牢“捆绑”在一起,让组工干部在扶贫路上没有退路、没有借口。组工干部们便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把帮扶户的“贫穷病”治愈?他们通过积极寻找贫困根、多方凝聚力量,然后对症下药,最终寻找到了攻坚之策。纳溪区组工干部们成为了脱贫攻坚一线的“主治医师”。

望闻问切,扶贫找准“穷病灶”

只有通过“望闻问切”,才能识别“贫因”,找准贫困的“病灶”。纳溪区组工干部主动“上门问诊”。只有主动上门,与贫困户“结亲戚”,才能掌握困难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为此,纳溪区将组工干部分成4个工作组到基层了解情况,采取“一对一”结对办法帮扶贫困户,对帮扶对象的致贫原因建立起专门台账档案,并分门别类予以梳理分析。

据统计,纳溪区组工干部先后300余次到脱贫攻坚户家中走访,与群众促膝谈心,帮他们分析困难原因。从面对面交谈掌握的情况来看,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但又具有一定相似性,有的是家中缺乏劳动力,有的是家里有人身患重大疾病,有的是“懒汉思想”,还有的是多种因素叠加。

心理诊疗,扶贫先扶“精气神”

由于土地贫瘠,长期靠天吃饭的状态造成了一些贫困户抱着“要穷就穷到底,有政府来兜底”的心态,养成了懒散的生活习惯,成为了扶贫攻坚的拦路虎。

渠坝雪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雷长春就“懒”出个笑话。去年冬天一个中午,组工干部走访贫困户,雷长春家大门紧闭,还插着门,敲半天没动静。因他常年酗酒,妻子是智障,大家很担心就翻墙进院,结果发现两口子还赖在被窝里,连早饭都没吃。

雪龙村第一书记罗启兵的扶贫方法特别接地气。雪龙村引进了温氏养猪企业,让贫困户在家也能赚工钱,但是贫困户们却不买账,没事都在街上坐茶馆。于是他就在村口刷上了“别再闲玩茶馆坐,割猪草把钱赚”的一条标语。把10多位“茶客”贫困户劝进“温氏”,现在工资最多的每天能拿100元。

多方借力,扶贫前需“会好诊”

脱贫攻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在开始治疗穷病前,需要“会诊”,多方借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如何增强扶贫力度,让工作更有成效?区委组织部在渠坝镇龙头村试点开展“结对共建”,让组工干部眼前一亮,找到了答案。村党支部与区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党支部共建,活动共办。电商运营中心党支部书记当起了“农产品销售书记”,在村上建立了农产品淘宝销售中心,助力农户增收致富。截止目前,该销售中心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40余万元,销售品种达90余种。“原来农户只能赶场卖点农产品,现在坐在家头就可以赚钱,而且价格要高20%左右……”龙头村李支书激动地说。

“在扶贫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尽点社会责任”利达公司董事长兼党总支书记黄述明说。纳溪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向全区非公企业发出“参与扶贫,贡献力量”的号召,积极引导16家企业与16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为贫困村提供35万元的帮扶资金以及15万元的物资。

治标治本,因户施法“开药方”

“输血式”、“堆砌式”的帮扶,治标不治本。只有因户施法、因人施计“开好药方”,增强“造血”功能,才能见到实效。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我们针对性地制订了救助兜底、就业培训、技术上门、金融支持等“一对一”特色帮扶计划178个,既帮其需、助其急,又扶其所长。

“现在我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做点粮食糊口,老头儿只能靠医保吃点药来保命,说不定那天,我们俩个就得这房子倒来打死算了。”龙头村二社精准扶贫户张大姐说。张大姐的丈夫老李原是村里有名的石匠,为人老实、手艺不错,但谁知两个儿子均患小儿麻痹症,长到10来岁,先后夭折了,老李两口子再也不敢要孩子了。谁料到,在2007年,老李又被查出患了矽肺病。家里的土坯房到处是巴长宽的裂缝,是整个社唯一的D级危房。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区委组织部、镇、村的干部多次来到老李家,针对具体情况,争取相关政策补助,一起商量危房改建和医疗救助的措施。尽管困难重重,最终房屋改造得以落实,老两口即将搬进新居,同时老李也纳入了大病医疗保障范畴。盯着新房子,老李满心感慨。

(泸州市纳溪区委组织部  马洪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