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家里电视视频,贫困户可以随时“面对面”地与帮扶干部进行交流。而这,还只是“心连网”发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怀申/图
关注评论公号获取权威思想
——高县推进“心连网”工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编者按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万物互联、互通共享成为可能。在高县,当地党委政府将互联网建设深度融入党建、扶贫工作,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基于“党心+”的“心连网”工程,以此实现党心连民心、心心相连,同步助力脱贫攻坚。这一探索到底有哪些优势,实际效果如何,本报评论理论部记者近日到该县进行了采访调研。
□评论理论部调研组
3月9日下午,宜宾市高县。在刚刚脱贫的杨仲秋家,老杨通过家里的电视,和帮扶干部闵思学进行了视频“聊天”。“家里养了鸡鹅,收入不错,今年还要出去打工,我这个家绝对不会再过穷日子了!”镜头前,老杨看上去充满自信。“那就好,今后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随时告诉我们!”这边,闵思学也笑着回应。通话结束后,他们视频“聊天”的这套系统,已将通话情况及时记录,以便相关部门随时调取查询。
这套系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心连网”。这是该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的一个集智慧党建与精准扶贫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高县县委书记李康告诉记者,“我们将智慧党建与脱贫攻坚两项工作进行统一整合,打通已有各类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了一个以APP和IPTV为终端表现形式的,覆盖广泛、直观易懂、操作简便的网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李康直言,通过“心连网”,高县将探索一条“党建+扶贫+信息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之路,消除干部管理盲区和干群互动“堵点”,以此破解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党建+扶贫+信息化”,“物理聚合”三位一体助发展
现场实录:打开电脑,移动鼠标进入“心连网”系统。这里实时呈现出该县14000名党员干部的基本信息,50个贫困村与40000多名贫困群众的信息资料。同时,各单位脱贫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等,也详列其中。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全天候、全时段、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已不再是什么难题。那么,如何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态度,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党建工作中诸如教育覆盖面不够、工作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去解决脱贫工作中诸如贫困户与帮扶干部及相关部门之间沟通渠道狭窄、双方互动交流不能做到及时通畅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的成效,这是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而“心连网”所进行的探索有一定的特点——
以“党心+”搭建智慧党建大平台。“心连网”以智慧党建为主体框架,覆盖全县基层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广大党员、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组成员,实行实名注册登录,通过网站、移动APP,实现党员远程教育,促进全县党员活动统一管理。该系统还整合全县医疗、卫生、教育、农林、农技等方面专业人才和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把各类人才汇聚到管理系统之中。同时,链接GPRS定位系统、“12345”政务服务平台,在党群通、村村通、人人通基础上,多维收集群众的直接诉求或点名服务,实现群众反映诉求便捷化、及时化。
以互联网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心连网”包含五个应用场景,即信息亭、网站加PC端、自助查询终端、手机移动APP、IPTV电视,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信息服务平台,方便普通群众了解信息、咨询办事。同时,该平台还具有信息反馈功能,群众关心的党政部门工作信息、帮扶动态,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关项目进展情况等内容,都会通过该平台向社会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以信息化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理念。针对全县范围进村入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将所有档案信息录入“心连网”平台数据库,并在网站上公示、公布结果,提供网络留言反馈功能,方便群众随时反馈自身意见,以信息化提升精准识别之效。同时,根据对每户贫困户的具体帮扶情况建立《贫困户帮扶情况表》,适时跟踪帮扶过程,记录帮扶信息,统计查询帮扶结果,以信息化体现精准帮扶之要。此外,通过客观、准确、实时的信息数据,方便对帮扶工作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细化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真正扶到贫困户最 需要的地方,以信息化强化精准脱贫。
从“物联”到“心连”,“化学反应”彰显党心引导力
现场实录:在高县桥坎村,记者看到一面“笑脸墙”,墙上分别用25幅彩色照片,记录下25位贫困户脱贫之后的精神状态。照片上的他们,有的微笑,有的大笑,如同春风拂过每个人的脸庞。据村支书介绍,这些照片是摄影师在该村多场群众活动中,捕捉到的他们脱贫后的欢喜画面。墙的另一头,贴着一副对联:“迈上奔康这座桥,跨过贫困这个坎”,引人浮想联翩。
脱贫既是攻坚克难,也是过桥越坎。高县“心连网”,通过“党建+扶贫+信息化”三位一体运营,架起了一座党心连民心、心心相连的连心桥,织就了信息化、网络化助力脱贫攻坚的同心网。事实上,在当地党风、政风、民风发生可喜转变的过程中,“心连网”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从表面上看,“心连网”只是将传统的行政管理、服务工作“搬”到了互联网上,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通过对多个信息服务平台的“物理聚合、有效整合”,实现办事效率的提速,信息沟通的顺畅,党心民心的交融。“心连网”本身只是一个物理载体,只有充分运行起来,加入人的“指令”与“程序”,做到民有所呼、党有所应,才能实现党心与民心相通、党心与民心相连。
党建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心连网”给我们的思考在于,如同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深入递进,它只是实现了简单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联结;而“心连网”的构建,则意在实现更深层次的人与心、心与心的沟通相连。从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物联”,再到党心民心的“心连”,可谓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转变过程。高县“心连网”虽然只是初步探索,尚处雏形阶段,但这种探索却给我们深入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以下启示——
必须把治理过程信息化精细化作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前,受粗放式管理思维的影响,我们在进行社会治理时习惯运用笼统的、模糊的处理方式,重大决策拍脑袋,项目上马随心意,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问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克服这种社会治理的短期化、随意化、官僚化倾向,牢固树立“信息化+精细化”的治理理念。高县“心连网”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党建信息与贫困群众精准扶贫信息互联互通,为相关部门精准决策、精准管理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通过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汇总与处理,为对党员干部进行考核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从而带来了治理能力的提升。
必须依托信息化技术化等手段破解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交通建设中,常常存在一种“断头路”现象,因为最后一段路程没修通,道路通行运输的综合效能便不能有效发挥。这“最后一公里”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联通”问题,看起来距离不远,但却在这里遭遇“肠梗阻”,也就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不好,实际上也就关乎着脱贫攻坚的整体成败。高县以“心连网”为载体建立起了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及工作体系,通过信息网络的有效覆盖和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的综合运用,可以动态准确地反映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帮扶进展等详细信息,为有针对性制定脱贫措施、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关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依托信息使用的公开透明推进廉洁扶贫阳光脱贫。扶贫工作涉及项目多、资金量大,各环节的廉政风险点较多。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扶起一片、倒下一串”。高县“心连网”围绕精准扶贫的重点部位、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动“手术”,对各个廉政风险点进行认真梳理,制订了科学规范的防控措施。该系统将项目资金到村到户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录入平台,实现资金监管、建设进度一目了然。同时,群众可通过市民热线、自助式服务终端、门户网站等,在线查询扶贫资金发放记录和使用情况。通过多管齐下的“无影灯”效应,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都可以跟踪检索,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花在明处,这其实也是对全县干部的最好的保护。
(撰文:本报记者 向军 王付永 张雨)